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潘立勇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6/01
ISBN:9787301171301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较为系统的探讨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的著作。在深入研读阳明心学和相关典籍的基础上,广泛吸取海内外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明心学所蕴涵的美学智慧作出了具有现代视野的解读。
作者简介
潘立勇,1956年生,浙江慈溪人。现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审美人文精神论》《朱子理学美学》等。
书籍目录
心的崛起(代自序)
引言:本心体认
第一章 此心光明——阳明的人生历程与生命境界
第二章 本体工夫——阳明心学的理论品格
第三章 整合转换——阳明心学的理论贡献
第四章 殊学通旨——心学何以进入美学
第五章 心外无物——良知为本的本体美学
第六章 当下呈现——境域呈现的现象美学
第七章 心上工夫——直觉顿悟的体验美学
第八章 事上工夫——随事尽道的行动美学
第九章 自得境界——洒落的人生境界
试读
以本体工夫论为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这是学界的定论;基于本体工夫论来探讨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这是笔者体认的角度。这必然涉及对本体及本体论的探讨,因此,本体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不得不在此着些笔墨。
近几年有关本体论的讨论或争论,几乎是众所周知的热门话题,对西语“Ontology”的译名及其合理合法性,质疑者有之,讨伐者有之,主张废弃者有之。然而,根据笔者的考察和体会,争论者的立足点大多是反宾为主,或出主入奴的。对本体论这一译名的质疑者大体来自西学界,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中国从来没有如“Ontology”所意含的本体论,因此应该废弃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概念。
笔者对此观点并不认同。诚然,对于“Ontology”,本体论的译名并不确切,或者是含有某种误导。据考证,最初把它译为本体论的是日本学者。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日本哲学界普遍采用本体论这个译名,这影响了我国学界并延续到今天。然而这不意味着这份与西语约定不切的责任应该由中学来承担,或更而甚者,必须要中学放弃古已有之的概念来顺应西学的意含。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还此概念以中学固有的原义而将西学的误译加以更正;也就是说,本体论还应是中学本体思想的理论,而“Ontology”则可如众多学者所强调的,改为“是论”或“存在论”。因为,本体是中学古已有之的传统概念,而“存在”是西学的概念。在中国古汉语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很少有“存在”整词的用法,而本体作为整词则至少在.宋明理学中已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本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概念。本体这一概念在古汉语中的使用是非常多样的,而且这两个字原先可以分开来用,如“本末”之“本”,“本根”之“本”,“本性”之“本”,“体用”之“体”,等等。本体一词在先秦主要有“本根”“本心”两层意思。《庄子·知北游》曰:“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蓄而不知,此之谓本根。”这里“本根”就是本原、本体的意思。《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这样的“本心”就是指心的本然状态,也就是本体之心的意思。至于“本”“体”二字合用为“本体”一词,较早见于西晋司马彪的《庄子·骈拇》注。注文在解释“而侈于性”时说:“性,人之本体也。”(《庄子集释》)这里“本体”即是人的本性。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在其思辩特征上,是一种形而上思维的探求。这种思维始于先秦老子。他提出“无名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命题,以无形无名的道体作为世界的本原。但老子所理解的本原,乃“天地之根”,指世界的原初实体,具有世界生成论或发生论的意义,尚未获得本体论的内涵。但其提出的形而上原则,后来影响颇大,经过庄子的阐发,到魏晋时期的王弼,终于将此原则推到本体论的领域,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命题。此命题是说,一切有形的个体,从天地到万物,都以“无”为其存在的依据。将老子提出的形而上原则同本体结合起来,将有无之辨引向本体和现象之辨,当是王弼玄学的一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