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君子亭记》作于王阳明被贬龙场后。正德三年(1508),王阳明和当地百姓一起伐木筑宅,建有何陋轩、君子亭,先后作有记文。《君子亭记》是王阳明写的一篇对话体散文,对话双方是王阳明和他的门人弟子,对话的内容是为什么要给新建的亭子取名君子亭,进而展开对君子特性,以及王阳明本人是否做到了君子四道的讨论。
原文
阳明子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荣,驾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门人曰:“夫子盖自道也。吾见夫子之居是亭也,持敬以直内,静虚而若愚,非君子之德乎?遇屯而不慑,处困而能亨,非君子之操乎?昔也行于朝,今也行于夷,顺应物而能当,虽守方而弗拘,非君子之时乎?其交翼翼,其处雍雍,意适而匪懈,气和而能恭,非君子之容乎?夫子盖谦于自名也,而假之竹。虽然,亦有所不容隐也。夫子之名其轩曰‘何陋’,则固以自居矣。”阳明子曰:“嘻!小子之言过矣,而又弗及。夫是四者何有于我哉?抑学而未能,则可云尔耳。昔者夫子不云乎,‘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吾之名亭也,则以竹也。人而嫌以君子自名,也将为小人之归矣,而可乎?小子识之。”
译文
阳明子建好何陋轩后,又在其前面的空地上打桩立柱,盖了所亭子,并在亭子四周种上翠竹,去其名为“君子亭”。因为竹有君子的四种品质:其内部虚极静笃,互相通透而有间隔,具备君子的德性。其外部坚韧正直,无论春夏秋冬,均不改变颜色,具备君子的操守。惊蛰时节,便破土而出,三伏夏天,便暂缓进长,风霜雨雪,或明或暗,它都能调节适应,具备君子的明睿。清风时来,则如玉佩珊珊声响,像好听的音乐,又俯俯仰仰,仿佛孔门弟子在练习礼仪;风停下来,便寂然无声,挺拔特立,好像虞舜的大臣们整齐庄严地列于朝堂之侧,有君子的容表。亭子有这许多竹,因竹而名,应无愧于“君子亭”之名吧。有学生道:“先生是在描述您自己呀。我见先生操持端庄,内心正直,谦虚恬静像是愚笨,这不是君子的德性吗?遇到挫折而不退缩,处于困境而能安然,这不是君子的操守吗?从前在朝廷,今天在蛮夷,都能物来顺应,随遇而安,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变通,这不是君子的明睿吗?与人交往彬彬有礼,自己独处雍容从容,意闲适而不懈怠,气温和而恭敬,这不是君子的容表吗?先生大概因为谦虚而借竹取名,但先生的君子之风还是不能够隐藏的。先生之前取名“何陋轩”,就是以君子自居的。”我不禁一笑,答曰:“你小子把我说过头了,同时,又不及。这四种品格,我哪一个有啊?说我努力学习这四种品格是可以的。从前孔子不是说过吗,“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因竹而取名君子亭,这是可以的;如果人自称为君子,那他还是君子吗?(这么不谦虚)人们肯定会认为是小人嘛!明白了吗?”。
赏析
王阳明当时在龙场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君子亭不过是他家门口种了一圈竹子的极简陋的亭子,但王阳明却能苦中作乐,因陋就简,以粗陋的竹亭寄托自己旷达高远的志向,借竹子的风骨强烈表达自己未被现实残酷磨灭的君子之志,抒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胸襟气概。并从“德、操、时、容”四方面揭示了君子之道,指向圣贤之路的道德实践,体现了他高深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