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杨朝亮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月:2018年7月
ISBN:9787100157742
内容简介
陆王心学由陆九渊创立,至王守仁集大成,中经南宋等重要人物的发展,形成一个中国哲学特有的、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核心的、庞大的、严密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明朝末叶,陆王心学盛极而衰。经历了清初百余年的低落期之后,陆王心学又在清朝晚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局面,重新发挥作用。由此,也使得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成为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者简介
杨朝亮,历史学博士,山东梁山县人。现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历史系主任。1998年、2003年先后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成果有:专著有《李绂与〈陆子学谱〉》、《霸道与王道:秦汉帝国》、《中国著名藏书楼海源阁》、《清代陆王学研究》、《刻书藏书与聊城》,点校《陆子学谱》,在《孔子研究》、《齐鲁学刊》、《东岳论丛》、《清史论丛》、《中国史研究动态》等杂志共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代陆王心学发展史》、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清代陆王学研究》、山东省古籍整理项目《〈陆子学谱〉点校》等。
书籍目录
第一节 陆王心学在宋代的产生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王阳明心学
第三节 清代陆王心学研究之回顾
第一章 清初陆王心学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 晚明以降学术之演进
第二节 清廷文化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清初学界之价值取向
第四节 陆王学术著作的刊印
第二章 清初陆王心学之修正
第一节 清初的陆王学术
第二节 北学重镇孙奇逢
第三节 “悔过自新”的李颙
第四节 浙东学者黄宗羲
第五节 浙东余姚邵氏王学
第三章 陆王心学的再修正
第一节 陆王学最后一重镇李绂
第二节 崇名教正人心的全祖望
第四章 清中期陆王心学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清中期的文化政策
第二节 乾嘉汉学下的陆王心学
第三节 尧祖韶与《江西理学编》
第四节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新探
第五节 江藩学术思想再审视
第五章 今文经学下的陆王心学
第一节 道咸之际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陆王学术著作的刊印
第三节 陆王心学的再度复兴
第四节 康有为的陆王心学思想
第五节 梁启超心学思想之特点
余论 关于清代陆王心学的几点思考
试读
陆王心学,即指以南宋陆九渊(象山)心学与明代王守仁(阳明)心学为代表的学术流派。“它是宋明理学中由程颢发其端而与后来被定为官方哲学的程(颐)、朱(熹)理学相对立的学派,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史上,继先秦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和‘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之后,经长期思想流变而形成的以心为本体的哲学派别。
陆王心学由陆九渊创立,至王守仁集大成,中经南宋杨简,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等重要代表人物的发展,形成一个中国哲学特有的、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核心的、庞大、严密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此说一语中的,简明扼要地道出了陆王心学产生及其发展脉络和特点。
到了明朝末叶,陆王心学盛极而衰,走向下坡道。入清之后,王阳明心学“空谈误国”成为学者一时舆论的主流,于学术界遭到猛烈的批判、指责与抨击。清朝初期,清朝最高统治者采取“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尊崇朱熹,把朱子之学确立为官方哲学,由此,导致了清代陆王心学思想中理性思维的暗淡无光。
尽管这样,清代的陆王心学并没有成为绝学,在清初政策的夹缝中,在清初诸大儒们的努力之下,依然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向前曲折发展,“经历了由隐蔽走向公开、并再度演进为高潮的流变过程”。
经历了清初百余年的低落期之后,陆王心学又在清朝晚期被人们所重视而焕发青春,再次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并重新发挥作用。由此,也使得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成为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大体而言,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许多领域内科学技术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如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还有如与之相适应而出现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科学巨著,皆反映了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远超前代。
面对这样一种新的形势,统治阶级却并不能够真正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发展去着想,其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利。因此,各种社会矛盾没有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消除或者弱化,相反,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且大有进一步恶化之趋势。
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领域内,针对程朱理学的种种弊端,大思想家陆九渊挺身而出,提倡自作主宰,强调主观精神之作用,开创了一个超迈传统的崭新学术思想体系。
陆九渊对朱熹哲学结构中的最高范畴进行了改造,建立了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强调心的主观作用。不仅如此,在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佛教禅学的较大影响。他认为人不应受外物所牵累,要“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成为“似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陆九渊反对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公然主张“安坐瞑目”,他自己也时常夜以继日,“修心养性”。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是有明显差异的,朱熹与陆九渊二人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很大分歧。
当时,著名历史学家吕祖谦为了调和二人在方法论等方面的分歧,于淳熙二年(1175)四月,写信给陆九渊兄弟,邀请他们来江西信州铅山鹅湖寺相聚,希望通过他们之间的自由讨论,使两个分歧的学派能够统一起来。但经过三天的集会辩难,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对于所争执的问题并未明定结果,没能消除歧见,最终不欢而散。
从此,朱、陆的信奉者各为一派,朱学被称之为“理学”,而陆学则被称之为“心学”,形成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两大著名派别。
鹅湖之会使得陆九渊心学进一步得以阐发,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对此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此后,浙江余姚学者王守仁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批评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之方法,反对其分“心”“理”为二,“知”“行”为二,把人们引向烦琐的道路。
王守仁提出了以“良知说”为核心的心学学说,从自己内心之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们心中。认为心之本体即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他的“良知说”和“知行合一说”,达到了心学理论的最高峰,创建了一个系统而完备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遂使思想界发生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王守仁心学成为当时世之显学。由此,人们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把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
清代浙东著名学者全祖望曾经这样说:“吾观阳明之学,足以振章句训诂之支离,不可谓非救弊之良药也。然而渐远渐失,遂有堕于狂禅而不返,无乃徒恃其虚空知觉,而寡躬行之定力耶?
夫阳明之所重者行也,而其流弊乃相反,彼其所谓诚意者安在耶?盖其所顿悟者原非真知,则一折而荡然矣。是阳明之救弊,即其门人所以启弊者也。”全祖望认为王守仁之学应当是拯救朱子学之病的“良药”,但意想不到的是,陆王心学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没有成为其“救弊者”,反而成了“启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