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信息
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妹夫兼弟子徐爱去世,王阳明心中悲痛,写下这篇文章哭奠。
二、原文
呜呼痛哉!曰仁,吾复何言!尔言在吾耳,尔貌在吾目,尔志在吾心,吾终可奈何哉!记尔在湘中还,尝语予以寿不能长久,予诘其故。云:“尝游衡山,梦一老瞿昙抚曰仁背,谓曰:‘子与颜子同德。’俄而曰:‘亦与颜子同寿。’觉而疑之。”予曰:“梦耳。子疑之,过也。”曰仁曰:“此亦可奈何?但今得告疾早归林下,冀从事于先生之教,朝有所闻,夕死可矣。”呜呼!吾以为是固梦耳,孰谓乃今而竟如所梦邪!向之所云,其果梦邪?今之所传,其果真邪?今之所传,亦果梦邪?向之所梦,亦果妄邪?呜呼痛哉!
曰仁尝语予:“道之不明,几百年矣。今幸有所见,而又卒无所成,不亦尤可痛乎?愿先生早归阳明之麓,与二三子讲明斯道,以诚身淑后。”予曰:“吾志也。”自转官南赣,即欲过家,坚卧不出。曰仁曰:“未可。纷纷之议方驰,先生且一行,爰与二三子姑为饘粥计,先生了事而归。”呜呼!孰谓曰仁而乃先止于是乎!吾今纵归阳明之麓,孰与予共此志矣!二三子又且离群而索居,吾言之而孰听之?吾倡之而孰和之?吾知之而孰问之?吾疑之而孰思之?呜呼!吾无与乐余生矣。吾已无所进,曰仁之进未量也。天而丧予也,则丧予矣,而又丧吾曰仁何哉?天胡酷且烈也!呜呼痛哉!朋友之中,能复有知予之深、信予之笃如曰仁者乎?夫道之不明也,由于不知不信。使吾道而非邪则已矣,吾道而是邪,吾能无蕲于人之不予知予信乎?
自得曰仁讣,盖哽咽而不能食者两日。人皆劝予食。呜呼,吾有无穷之志,恐一旦遂死不克就,将以托之曰仁,而曰仁今则已矣。曰仁之志,吾知之,幸未即死,又忍使其无成乎?于是复强食。呜呼痛哉!吾今无复有意于人世矣。姑俟冬夏之交,兵革之役稍定,即拂袖而归阳明。二三子苟有予从者,尚与之切磋砥砺,务求如平日与曰仁之所云。纵举世不以予为然者,亦且乐而忘其死,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耳。曰仁有知,其尚能启予之昏而警予之惰邪?呜呼痛哉,予复何言!
三、译文
唉,真是伤心啊,曰仁,我还能够说什么呢?你的声音还在我耳旁,你的形象还在我眼前,你的理想还在我心里,我能有什么办法呢?记得你从湖南回来,曾经对我说你的寿命不会长久,我问你为什么这样说。你说:“游衡山时,曾经梦到一个老僧人,抚着我的背说:‘你和颜渊一样有修养。’过了一会儿又说:‘寿命也与颜渊一样。’醒来后就很怀疑。”我说:“不过是梦罢了,你是太多疑了。”曰仁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现在能够告病辞职,早点回到山中,希望能够实践您的教导,早晨弄清楚了人生道理,晚上就死也是心中安然的。”
唉,我认为本来就只是一个梦罢了,谁想到事情就竟然像梦中说的一样呢?以前所说的,难道真的是梦吗?现在传来的曰仁去世的消息,难道是真的吗?现在传来的曰仁去世的消息,果然是梦吗?以前的梦境,果然是虚妄的吗?唉,真是伤心啊。
曰仁曾经对我说:“天道被蒙蔽,已经几百年了,所幸现在有所发现,如果最终没有收获,不是更值得痛心吗?希望您早一点回到阳明山麓,与二三个同志讲明天道,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因此影响后人。”我说:“这是我的志向啊。”从转任南、赣之官后,就想回家休息,坚决不干了。曰仁说:“现在还不是时候,此时说是说非的人正多,您姑且去一趟,我与几个朋友先为隐居准备点生活费,您办完事情再回来。”
唉,谁想到曰仁竟然就在这里停了下来呢?我现在即使回到了阳明山麓,谁与我共同实践这个理想呢?二三个同志又都远离同伴,过着孤独的生活。我的讲说有谁听呢?我的倡导有谁响应呢?我弄清了道理,有谁来问呢?我有疑问,谁与我一起探讨呢?唉,我的余生是没有快乐。我已经不可能有进步了,但曰仁的进步则不可限量。天如果要毁灭我,就来毁灭我好了,为什么要毁灭我的曰仁呢?为什么呢?天为什么这样残酷而暴虐呢?唉,真是伤心痛苦啊。朋友之中,能够再有像曰仁这样了解我,这样相信我的人吗?
天道的不明,是由于不懂得天道和不相信天道。如果我想到的道理不对,那也就算了。如果我想到的道理是对的,我能够不希望别人了解我,相信我吗?从得到曰仁去世的消息后,我哭泣着两天吃不进饭,人们都劝我吃点东西。唉,我有远大的志向,担心突然死了不能完成,希望把这个理想托付给曰仁。可曰仁现在竟然不在了。曰仁的愿望我知道,如果有幸不死,怎么会忍心使我们的理想不实现呢?于是又强忍着吃点东西。唉,真是伤心痛苦啊。我现在已经不再在社会上混了。姑且等到冬春之交,战争稍稍平定,就坚决隐退,回到阳明洞。两三个同志如果有想跟着我的,就与他们一起磨炼,一定要按平时与曰仁说的那样做,即使整个社会都不认为我对,我也要快乐地坚持到死。即使是百年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认为我做错了。曰仁如果有知,还能够在我糊涂的时候启发我,在我懒惰的时候警醒我吗?唉,真是伤心痛苦啊,我还能说什么呢?
四、赏析
文章抒发了徐爱去世后王阳明的痛苦之情,情感真挚而动人。王阳明详细记述了与徐爱商量隐退之事的情景,以及自己对徐爱所寄予的期望。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以及对他抱有极大的期待,徐爱的英年早逝,才会令王阳明如此痛心。文中抒发的感情真挚动人,抒情和记叙可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