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日)沟口雄三
译者:孙军悦,李晓东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ISBN:9787108047335
内容简介
《李卓吾•两种阳明学》为“沟口雄三著作集”之一。此书在中日两国各自的历史背景之下,试图揭示中日各自阳明学的特性:日本的阳明学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学,其后是如何走上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同时,与日本阳明学的独特性相对,反过来又显示了中国阳明学的相对独特性。
同时,通过讨论敬慕中国明末思想家李卓吾的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革命家吉田松阴的事迹,对于东亚阳明学的相似性与相异点进行揭示。
作者简介
沟口雄三,(1932-2010)著名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毕。历任埼玉大学教养部助教授,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沟口雄三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前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因罹患帕金森病,于2010年7月13日凌晨1点,在东京都练马区一家敬老院逝世。沟口历任一桥大学与东京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并是日中专家研讨项目“日中知识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著作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冲击》等。
目 录
代译序 追寻形而下之理 孙歌
李卓吾:一个正统的异端 孙军悦译
前 言
壹 吉田松阴与李卓吾
1 偶 遇
2 真与假
3 狂悖和愚蠢
4 知己难求(一): 胜己之友
5 知己难求(二) :知己之主
6 死之一字(一):“情人”的“甘死”
7 死之一字(二):一种回心
贰 李卓吾: 其人与思想
1 七十六岁的生涯(一):一犬之五十年
2 七十六年的生涯(二): 遭受迫害的七十岁
3 “无”与“真空”
4 两种阳明学
5 李卓吾之后
后记
两种阳明学 李晓东译
两种阳明学
关于日本阳明学
中国的阳明学与日本的阳明学
原文试读
前 言(节选)
李卓吾生活的时代,明王朝已接近尾声。
这个人的名字在日本几乎无人知晓。
对于日本人来说,明朝原本就是一个陌生的时代。
关于明朝,一般日本人能够联想到的历史片段寥寥无几。足利义满时期的勘合贸易、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与明军的作战,以及明朝被清朝灭亡后退守台湾继续抵抗的郑成功,也就是近松门左卫门所创作的净琉璃《国姓爷合战》中英勇无畏的主人公和藤内,仅此而已。
日本人所知道的历史人物唐代以前占了绝大多数。例如唐朝的杨贵妃、李白、杜甫,三国时代的曹操、诸葛亮,汉代的李陵、司马迁,还有秦始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等等。
思想家的名字则更偏向于古代。通常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纪元前的人物: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吴子……然后便一下子跳到宋朝十二世纪的朱子,接着是十五世纪的王阳明,到这里基本上就列举得差不多了,于是回到现代的孙文、毛泽东,到此为止。
明代思想家中只有王阳明还小有名气,至于十七世纪以降的清朝,除了十九世纪末的曾国藩、李鸿章等政治家以外,思想家不可能榜上有名。
与此相对,我们在欧洲思想史方面的知识却要丰富得多。不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思想家,孟德斯鸠、笛卡儿、帕斯卡尔、卢梭、康德、黑格尔、穆勒、斯宾塞、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十六世纪以降的思想家的名字也都能脱口而出。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就在于,自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就一直认为需要从欧洲引进大量的知识,而中国却不能为日本提供任何借鉴。
事实上自江户时代开始,日本人就已经觉得无须向同时代的中国学习了。当时,作为官学引进的朱子学是五个世纪以前南宋时期的思想,受到在野知识分子欢迎的王阳明也已是二百年前的人物。至于普通人( 所谓普通人也仅限于武士阶层的知识分子)的阅读范围就更偏向于古代,大部分集中在唐代之前,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史记》《汉书》《文选》《唐诗选》,或《十八史略》《唐宋八大家》等等。
尽管他们从这些书籍中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但并没有像明治时代以后的日本人学习欧洲世界那样,通过中国的书籍来了解中国的世界。他们学习的是汉文,是唐诗,是古典,是经书。他们通过诗文来培养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具备的表达能力,把历史人物与事迹作为典范,从中吸取人生的教训。《论语》和《孟子》是他们用来修身养性的道德指针,而《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则可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因此他们选择这些书籍是为了提高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应有的基本素养,而不是为了了解中国世界。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现代。如上所述,直到今天我们对于明清时代仍然一无所知。
当然,战后随着现代中国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有关近代中国的研究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些书籍作为一般教养开始普及于民众之间,就这一点来说和战前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但由于近代中国的范围是十九世纪以降,所以对于明清时代的无知状态基本上仍然没有改观。
然而试想一下,不管历史上有过何种原因,如果我们对于和近现代直接相连的上一个时代一无所知的话,怎么可能去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呢?反过来说,如果某个外国人对日本的历史,只知道古代和明治以后,而不知道镰仓、战国、江户时代,并且这种知识结构在那个国家已经成为有关日本历史的基本常识的话,我们也会觉得不可思议的。因为越接近近现代,也就是江户、战国时代,人们知道的历史事迹就越丰富,了解的历史人物也越多,这才是本国日本人的历史常识。
同样,对于中国人来说,明清两代就好比昨天和前天。例如,北京的天安门就是明清皇帝故宫的城门,而今天世界各地的游客为领略秦始皇的风采纷至沓来的北京郊外八达岭的万里长城,就是明永乐帝时期建造的。
尤其是游览江南比如苏州、杭州的游客们,很快就会意识到他们所参观的大部分古迹都和明清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参观东京以及日光、镰仓的外国游客自然而然地会了解到镰仓、江户时代的历史一样。
因此,对中国历史稍感兴趣的人至少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历史常识是建立在没有明清时代的残缺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现象显然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