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信息
本文写于正德八年(1513年),为王阳明与其入室弟子黄宗贤的往来书信中较为著名的一篇。此时王阳明已四十二岁,在南京府滁州任职。远离京城政治中心的王阳明,与弟子好友互通书信,不断分享周围人的近况,并期待与他们另一个共同好友一起驾车出行。
二、原文
春初,姜翁自天台来,得书,闻山间况味,悬企之极!且承结亭相待,既感深谊,复愧其未有以副也。
甘泉丁乃堂夫人忧,近有书来索铭,不久且还增城。道途邈绝,草亭席虚,相聚尚未有日;仆虽相去伊还,而家累所牵,迟迟未决,所举遂成北山之移文矣。
应原忠久不得音问,想数会聚?闻亦北上,果然否?此间往来极多,友道则实寥落;敦夫虽住近,不甚讲学;纯甫近改北验封,且行;日仁又公善未还;宗贤之思,靡日不切!又得草堂报,益使人神魂飞越,若不能一日留此也。如何如何!去冬解册吏到,承欲与原忠来访,此诚千里命驾矣。
喜慰之极!日切瞻望,然又自度鄙劣,不足以承此。日仁人夏当道越中来此,其时得与共载,何乐如之!
三、译文
春初,姜翁从天台归来。听闻说,山间的情况与境况,十分的向往与羡慕!并且承受结亭等待的礼遇,感到了深深的情谊,又惭愧没有受到一般客人的接待。
甘泉为他的堂夫人服丧,近来有书信来索要铭文,不久就要返还增城,一路上深远绝寂,草亭下席子空着,相聚还没有时间可企,我虽然距离很近,但是亲中之事拖累、牵制,迟迟不能作出决定,所做的举动成为北山的移文了。
应原忠很久没有询问打听过了,想到了几次聚会吗?听说他也北上了,有这回事吗?这一段时间有很多的来往,但是友道就寥落了;敦夫虽然住得很近,不可以讲授学问;纯甫改任北验封,马上要出发了;曰仁出去当公差,还没有回来;宗贤的思考,终日还不贴切深刻,又得到牵草来的报信,更加让人的神魂飞到了越地,不能再在此地停留一日啦。怎么办,怎么办呢?去年冬天,解册官吏来到,准备与应原忠来拜访,这诚然是千里之命驾啊。
十分高兴与宽慰!每天等待期望,然而又恐怕自己卑劣低贱,不足以承受这种待遇。曰仁到夏天时,会从越中取道而来,那时候与他在一起乘车出行,该是何等的快乐!
四、赏析
本文写作时间为正德八年(1513年)。王阳明在滁州任散职,当时他常与门人弟子们游历山河。黄宗贤即黄绾,是王阳明早期著名的入室弟子之一,亦是其好友,他一生践行并笃信王阳明的学说,并在王阳明去世后收留了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将女儿与之婚配。王阳明与黄宗贤之间是真正的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国古人交往相处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作为朋友能有相同的志趣,和而不同并相互认可,时常书信往来,告诉对方生活周遭的种种变化与内心感受,这在当下即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友谊,也是应当珍而重之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