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化城寺,为九华山开山祖寺,历史最悠久,是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寺院的“总丛林”。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区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南。四周环山如城,东邻悬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
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曰‘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
据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至德初年,青阳乡绅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780)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于是化成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金地藏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菩萨化身,宋代出现地藏大师为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之说,化城寺遂辟为地藏应化道场。
化城寺历经兴废,但代有名僧、官府和乡民的护持,一直位居九华诸寺的中心地位。
唐代诗僧应物、冷然等留有吟咏化城寺莲宫胜境的诗篇。宋代高僧宗杲(1089~1163)曾朝礼九华。示寂后被九华僧众尊为“定光佛”示现,铸铁佛像(坐像)供奉(原置化城寺藏经楼,已毁)。南宋末住持僧广宗,被尊为冠传禅师。元至治初年住持僧真观,被尊为无象禅师。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住持宗琳重建殿宇、廊庑、禅堂、斋僧、养老、学事、净业诸堂,并建土库、方丈寮,使化城寺成为九华山总丛林。宣德二年(1427)住持法鉴重修殿宇。宣德十年住持福庆、寺僧了然重建大雄宝殿、藏经楼及祖师、伽蓝、金刚、天王等殿,扩建东序寮房。正统十一年(1446)住持道泰,被敕授为北京万寿寺戒坛宗师。继后,僧都纲、法演、法广等扩建千佛阁、方丈寮、地藏塔殿石阶、梁道,组成西序寮房。隆庆六年(1572)寺毁于火灾,徽商黄龙鼎捐款重修殿宇。万历十四年(1586)明神宗敕谕地藏寺,颁赐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637函。万历二十六年(1598)又向地藏禅寺颁赐《地藏菩萨本愿真经》计175部。万历三十一年(1603)化城寺遭灾,住持量远赴京奏闻,奉皇太后(即李太后)颁银重建化城寺兼修地藏塔院。清康熙二十年(1681)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并增建聚华楼,东西二序(亦称二宫)七十二寮房,化城寺遂为“九华诸寺之冠”,成为总丛林。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04~1709)先后三次派官员赴九华进香,赐银400两,并赐御书《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派钦差朝山进香并赐御书匾额“芬陀普教”。咸丰七年(1857)全寺几毁于太平天国之兵火,唯存藏经楼。光绪十六年(1890)住持论法与贵池信士刘含芳等募款重建殿宇四进,其建制延续至今。
1914年成立青阳县九华山佛教会,会址设在化城寺。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因文化大革命而被砸毁。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化城寺,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和馆藏文物1800余件。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含肉身殿等9座寺院)。
弘治十四年(1501),王阳明奉命前往直隶、淮安等府审决重囚。九月,到达池州府,忙完审理囚犯的公事后,王阳明游玩九华山,访古刹化城寺,作《化城寺六首》:
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浮阴。钵龙降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
云端鼓角落星斗,松顶袈裟散雨花。一百六峰开碧汉,八十四梯踏紫霞。山空仙骨葬金椁,春暖石芝抽玉芽。独挥谈麈拂烟雾,一笑天地真无涯。
化城天上寺,石磴八星躔。云外开丹井,峰头耕石田。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幽怀二十年。
僧屋烟霏外,山深绝世哗。茶分龙井水,饭带石田砂。香细云岚杂,窗高峰影遮。林栖无一事,终日弄丹霞。
突兀开穹阁,氤氲散晓钟。饭遗黄稻粒,花发五钗松。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话遗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