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信息
本文是王阳明为傅凤所作的赠文。正德八年(1513)三月,傅凤因疾危而归祁,王阳明作此文赠别。文中以孝道“新解”开导傅凤,希望他能够有所省悟。
二、原文
祁生傅凤,志在养亲而苦于贫。徐曰仁之为祁也,悯其志,尝育而教之。及曰仁去祁,生乃来京师谒予,遂从予而南。闻予言,若有省,将从事于学。然痛其亲之贫且老,其继母弟又瞽而愚,无所资以为养,乃记诵训诂,学文辞,冀以是干升斗之禄。日夜不息,遂以是得危疾,几不可救。同门之士百计宽譬之,不能已,乃以质于予。予曰:“嘻!若生者亦诚可怜者也。生之志诚出于孝亲,然已陷于不孝而不之觉矣。若生者亦诚可怜者也!”生闻之悚然,来问曰:“家贫亲老,而不为禄仕,得为孝乎?”予曰:“不得为孝矣。欲求禄仕而至于成疾,以殒其躯,得为孝乎?”生曰:“不得为孝矣。”“殒其躯而欲读书学文以求禄仕,禄仕可得乎?”生曰:“不可得禄仕矣。”曰:“然则尔何以能免于不孝?”于是泫然泣下,甚悔,且曰:“凤何如而可以免于不孝?”予曰:“保尔精,毋绝尔生;正尔情,毋辱尔亲;尽尔职,毋以得失为尔惕;安尔命,毋以外物戕尔性。斯可以免矣。”其父闻其疾危,来视,遂欲携之同归。予怜凤之志而不能成也,哀凤之贫而不能赈也,悯凤之去而不能留也。临别,书此遗之。
三、译文
祁门县书生傅凤想好好孝敬父母,可苦于家贫。徐曰仁在祁门县时,很同情他,曾经抚养过他并教他读书。等曰仁离开祁地后,傅凤便到京师来见我,从此跟着我回到南方,每天听我讲学。听我讲学,好像有一些感想,将继续孜孜不倦地读书。可由于父母贫困且年事已高,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又是个盲人,家里没钱供养。于是他便读训诂类的文章,学习如何写文章,希望借此获得功名,得到俸禄。由于夜以继日地用功,没有好好休息,傅凤因此染上重病,差不多快不能救了。同门的学生,千方百计地宽慰他,没有办法,便跑来问我。
我说:“唉,像傅凤这样的,实在是值得人同情。他本来的愿望是想好好孝敬父母,但现在他却陷在一种不孝之中而且自己觉察不到,像他这样,确实值得人同情啊!”傅凤听了这话,很惊惧,跑来问我道:“家里贫寒,父母衰老,做儿子的不去求功名利禄,算得上孝吗?”我回答说:“当然不算孝了。但假如为了功名利禄,以至积劳成疾,丧失生命,这算孝吗?”傅凤说:“这称不上孝。”
“以丧失生命为代价,想去读书学写文章,以求功名利禄,能得到功名利禄吗?”傅凤回答道:“得不到功名利禄。”我接着问道:“既然这样,你怎么能说是孝呢?”他听了,泫然泪下,很是后悔,问我道:“我怎么才可以免于不孝?”我回答道:“保持你的精力,不要让生机断绝;让心情愉快,不要让父母不高兴;尽自己的职责,不要斤斤计较于得失;安定性命,不要让外物破坏自己的心性。这样你才可以免于不孝。”
傅凤的父亲听说儿子病得很厉害,亲自来看他,想带他和自己一起回家。我同情傅凤的志气,却不能帮他满足;可怜他家里贫寒,又不能接济他一些;可惜他的离去,却不能留住他。送别时写这些赠送给他。
四、赏析
在这篇文章中,王阳明指出,孝敬父母的大前提,是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只有保身、正情、尽职、安命,拥有旺盛的生机、稳定的情绪、安定的性命,才能减少父母的忧劳,免于不孝。试想,若是为了孝敬父母,损身伤神去求取功名利禄,反而导致身死魂灭,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又如何称得上是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