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情况
本文乃正德十五年(1520)王阳明在赣州时所写,“思归”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其在赣州府衙所构筑小轩之名,亦是文章所传递的别样思乡愁绪,即思想转向圣贤之学,有意于远离朝堂政事,而后成为一名积极的“隐者”,通过传道授学、化育人心、启悟良知以达天下太平的崇高理想。
二、原文
阳明子之官于虔也,廨之后乔木蔚然。退食而望,若处深麓而游于其乡之园也。构轩其下,而名之曰“思归”焉。
门人相谓曰:“归乎!夫子之役役于兵革,而没没于徽缠也,而靡寒暑焉,而靡昏朝焉,而发萧萧焉,而色焦焦焉。虽其心之固嚣嚣也,而不免于呶呶焉,哓哓焉,亦奚为乎!槁中竭外,而徒以劳劳焉为乎哉?且长谷之迢迢也,穷林之寥寥也,而耕焉,而樵焉,亦焉往而弗宜矣。夫退身以全节,大知也;敛德以亨道,大时也;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大熙也,又夫子之夙期也。而今日之归,又奚以思为乎哉?”则又相谓曰:“夫子之思归也,其亦在陈之怀欤?吾党之小子,其狂且简,伥伥然若瞽之无与偕也,非吾夫子之归,孰从而裁之乎?”则又相谓曰:“嗟呼,夫子而得其归也,斯土之人为失其归矣乎!天下之大也,而皆若是焉,其谁与为理乎?虽然,夫子而得其归也,而后得于道。惟夫天下之不得于道也,故若是其贸贸。夫道得而志全,志全而化理,化理而人安,则夫斯人之徒,亦未始为不得其归也,而今日之归又奚疑乎?而奚以思为乎?”
阳明子闻之,怃然而叹曰:吾思乎!吾思乎!吾亲老矣,而暇以他为乎?虽然,之言也,其始也吾私焉,其次也吾资焉,又其次也吾几焉。乃援琴而歌之,歌曰:“归兮归兮,又奚疑兮!吾行日非兮,吾亲日衰兮。胡不然兮,日思予旋兮,后悔可迁兮?归兮归兮,二三子之言兮!”
三、译文
我在虔地做官,在办公地方的后面,乔木生长旺盛,蔚然成林,退进去往外看,好像处在深山中一样,而在家乡的园地里游玩;在下面建造了一个小屋,命名为恩归轩。
门人们都相传说:“回去吧!先生带兵征战,摆脱不了纠缠,没有春夏秋冬,没有白昼黑夜,长发萧萧,脸色焦黄;虽然他的心里十分繁杂喧闹,但仍不免于为没完没了的话所烦,为乱嚷乱叫所累,莫非为了此而身心憔悴,而整日四处奔波辛劳为了什么?而且长谷路途遥远,林子茂盛品得寥落,耕作劳种,上山打柴,也过去则不合适。退身为了保全名节,是大智啊,廉洁梳理道德以发扬道义,是大的机会;修身养性,在造物间遨游,是大的光明;这又是先生的平日所想啊。今天的归轩,又是为了什么呢?”又有人传说:“先生的思归轩,目的在于抒发他的情怀吗?我们这些学生小小年纪,猖狂随便,每天怅然好像育人没有陪伴一样。难道先生的思归轩是为了给我们一些教训吗?”还有人传说:“唉呀!先生建造了思归轩,难道这片土地上都失去归宿了吗!天下如此之大,都像这样,谁来捍卫真理呢?虽然先生得到思归轩,然后得到道义真谛;因为天下人都领会不到通义,所以才这样冒失莽撞。得到发现道义,健全人格;人格健全了,才可以感应化解理;理化解了,人才可以安下心来,那么像凡人俗子们,从未开始当然谈不上归宿。而今天的归宿又怎么可怀疑呢?难道这样思考对吗?”
我听后,失望地长叹道:“我思索,思索啊!我的亲人已经年老,难道还有工夫想其他的吗?这些话虽这样说,开始也是出于私心;其次是我出资修造的;再次是我个人做的。”于是拿来琴,歌唱道:“归去啊归去,又为什么怀疑;我每天都在想是否需要归去,我的亲人巴经衰老,如果不这样啊;每天思虑我返回,后来悔恨可以返回,回去吧回去,你们这些几个小子的言论。”
四、赏析
本文作于正德十五年(1920),是阳明先生思想的成熟期,这一年他正式提出良知说。文章先介绍行文背景,并以为小轩取名“思归”一语双关而进入主题。以门人三段对话即三次相劝,阐释阳明先生思归的三大理由:“退身以全节,大知也;敛德以亨道,大时也;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大熙也。”此三者原本就是阳明先生毕生所求,进而展现阳明先生人生的三种境界:淡泊名利以自我保全,忠孝节义以奉亲尽忠;传道授学以拯救天下。所谓“思归”,实则是先生通向“圣人”之路由个人而天下的美好蓝图,是阳明“致良知”而经世致用思想的鲜明体现,它不仅仅是归隐田园的普通“隐者”的自我修行,而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更有变革天下的崇高思想境界蕴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