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耿宁(瑞士)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月:2014年8月1日
ISBN:9787100096867
内容简介
本书是瑞士汉学家耿宁关于阳明心学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尝试用现象学方法论解读阳明心学,他并不是希冀将阳明心学转换为现象学的研究,而是希望现象学作为一种探寻“本心”(阳明心学语“致良知”)的工具能够为人们所接受。
本书由上、下两部构成。第一部分论述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主要围绕其“致良知”的主张进行。第二部分致力于论述欧阳德、王艮、邹守益、钱德洪、王畿、聂豹、罗洪先对“致良知”在本体论、工夫论方面的各种相同的和不同的理解,以及因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相互论辩,以及通过论辩而得以展示的种种诠释可能和修习可能。在此过程中,阳明心学于各个方向上得到实质性的充实和进一步的展开,当然也同时经历着可能的自身分化与离异。
作者简介
耿宁先生是汉学家,但更多是一位现象学哲学家。他毕生关注意识哲学或心学问题,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试图了解和把握人类思想史上形形色色的心学思考和观心方法,其中包括胡塞尔现象学、佛教唯识学和儒家心学。
书籍目录
前言
总引论
明代中期儒者的一些生活状况
第一部分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与他的三个不同“良知”概念
引论
第一章 王阳明的第一个“良知”概念:向善的秉性(“本原能力”)
第二章 王阳明的第二个良知概念:对本己意向中的伦理价值的直接意识(本原意识、良心)
第三章 王阳明的第三个良知概念:始终完善的良知本体
第四章 对王阳明三个良知概念之区分的一个历史证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对于伦理正确的行为而言,良知是否充分的问题:对此还需要附加的认识吗?
第二部分
王阳明后学之间关于“致良知”的讨论
引论
第一章 钱德洪与王畿之间的讨论:“致良知”究竟是通过依照良心的行为,还是通过对“良知本体”的明见?
第二章 王畿通过“觉良知本体”来“致良知”
第三章 聂豹一方面与欧阳德、邹守益,另一方面与王畿进行的讨论:“良知本体”必须在先于所有动的静中实现吗?
第四章 罗洪先与王畿之间的讨论:当下“良知”是具足的,还是需要“收摄保聚”的工夫?
第五章 王畿所列举的在他看来王阳明学派内部不正确的“致良知”观点结尾的评论与进一步的现象学问题
附论 刘宗周与黄宗羲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诠释。刘宗周针对王阳明“致良知说”所提出的“诚意说”是否体现了一种哲学的进步?
第一章 刘宗周
第二章 黄宗羲对王阳明“四句教”的诠释
结语
文献索引
概念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试读
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节选)
我们在此项研究中所遇到的王阳明及其后继者们就“致良知”进行的所有讨论,最终都涉及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成为“圣人”,即真正的善人或真人?使我们有可能成为“圣人”的起源、力量和手段是什么?人们首先是在本己的心中、在本己的心灵中寻找这些力量。对这些力量的“实现”,即是说,将它们用于那个成圣的目标,被视为每一个人的最重要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会给他们带来至上的快乐。为达到那个目标所需的基本起源与力量被王阳明称作“本原知识(良知)”。但他在此标示下对它进行了不同的思考,以至于在他那里这个“知识”在伦理实践中的“实现(致)”也必须采纳不同的形式与视角。为清晰起见,我们在他那里区分了三个不同的“良知”概念,并将它们理解为“心理素质的”概念、“道德-批判的”概念和“宗教-神性的”概念。这些不同的概念是他的后继者们及其讨论的出发点:如果“良知”在与孟子相关联时被看作人心善的情感素质和萌动,首先被看作对其他生物的同情感,但也被看作正义感、与他人的和谐交往感以及对是非的分别感,那么它的“实现”就在于,在行为中对这些倾向加以施行,并且针对那些与之背道而驰的“私欲”来贯彻这些倾向。如果“良知”被看作对本己意向做批判分别的良心(也被王阳明称作“独自知道(独知)”),那么它的“实现”就在于,施行那些被意识为善的意向并驳回那些被意识为恶的意向。如果“良知”被看作其始终完善的“本己本质(本体)”,那么它的“实现”就在于,觉知这个完善的“本质(体)”并在本己生活和行为中信任地听凭它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