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杨国荣
英译:龚海燕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年1月
ISBN:9787544649964
内容简介
《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心学的重要载体,在明中叶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我们回顾近四百余年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时,总是不能不追溯到这部浓缩了王阳明心学精华的哲学典籍。
作为理学的分支,王阳明心学的形成以理学的演变过程为其历史前提。要把握心学的理论内涵,便应当对理学衍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作一简要的考察。
《汉英对照近世经典与传统文化系列·走向良知:〈传习录〉与阳明心学》就是对这个考察的总结。
作者简介
杨国荣,男,1957年10月生,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他在海内外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主要部分收入《杨国荣著作集》(11种,2009年出版)。多种论著被译为英、韩、德等文在国外出版或发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理学的演变:心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第一节 性即理及其他:形上本体的强化
第二节 陆九渊:心与理的紧张
第三节 徘徊于朱陆之间
第二章 《传习录》与王阳明的心学
第一节 从《传习录》到《阳明全书》
第二节 心体的重建
第三节 心与物
第四节 作为德性的良知
第五节 群己之辨
第六节 致良知
第七节 知行合一
第三章 心学与晚明思想
第一节 泰州学派
第二节 童心说与个体原则
第三节 性体的回归
第四节 致良知说的展开
第五节 东林学派与心学
第四章 明清之际的心学
第一节 工夫所至即是本体
第二节 个体与整体之辨
第五章 心学的近代回响
第一节 良知与个性
第二节 良知与直觉
第三节 心力与意欲
第四节 知行合一与性修不二
试读
走向良知——《传习录》与阳明心学(节选)
心性关系是理学所辨析的重要问题;正是对心性的关注,使理学常常被称为心性之学。首先对心性关系作系统考察的,是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
在程朱那里,心泛指一般的精神活动及精神现象,并与人的感性存在相联系。二程说:“在人为性, 主于身为心。”(《二程遗书》卷十八)与身相对的人侧重于人之为人的普遍本质,身则首先与个体的感性生命相联系。主于身既意味着心的灵明知觉对形体的制约,又蕴含着感性存在对心的渗入。
心作为灵明知觉与感性存在的统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本然(本来如此的形态)。从本然到当然(应当达到的形态),便涉及心与理、心与性的关系。朱熹认为,心与理并不彼此分离:“心与理一。”(同上)理与心的统一并不是指心与理彼此等同或融合为一,它具体展开为心具理:“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同上,卷九)所谓心具理,也就是理内在于心而主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