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杜维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月:2013年6月
ISBN:9787108043238
内容简介
本书专题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含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对阳明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社会学与心理学进行分析,从而确立其思想的来源;对历来阳明学中聚讼纷纭的一些问题,如阳明思想与佛、道的关系、是否受陈献章影响、写作《朱子晚年定论》的心理和思想动机、知行合一观的思想来源及与朱子“格物”观的内在联系等等,都做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即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
作者简介
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2010年荣休后继续担任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哈佛期间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
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2008、2010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书籍目录
前言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探寻
一 家世和出生
二 才华出众的诗人和关心社会的文士
三 军事谋略和政务
四 道士和儒家圣贤
第二章 抉择
一 阳明洞里的生存选择
二 禅宗佛学与家庭亲情
三 道家与曾点精神
四 儒学和山东之行
五 北京定终身
第三章 大悟
一 同刘瑾作斗争
二 赴龙场途中
三 大悟
四 人际关系的新层面
五 修身的结构
第四章 意义
一 知行合一观
二 陆象山的影响
三 朱熹难题
四 格物之争
五 主体性原则
六 知行合一的含义
出版后记
试读
前言(节选)
王阳明是儒学传统中最活跃的思想家之一,对一代又一代东亚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6世纪到17世纪后期,他的哲学传遍中国本土,主导着中国知识界。在日本,阳明的学说叫作阳明学,有中江藤树(1608-1648)、熊泽蕃山(1619-1691)、佐久间象山(1811-1864)等杰出的思想家进行解说,被看作日本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阳明思想的声音在当代中国和日本仍然有着清澈的回响:孙中山(1866-1925)的行动学说、熊十力(1885-1968)的心灵哲学、毛泽东的实践论,更不用说1970年震撼文学界的三岛由纪夫剖腹自杀的事件,都多少受了阳明思想方式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阳明思想的力量来自他的哲学洞察和个性的动态性质。在有生之年,他吸引了数百名学生,有农夫、商人、乡绅,也有仕人(包括太守、御史和有名望的学者)。他们有的来自长江三角洲一带阳明的故乡,有的来自广东、湖广、江西等遥远的地区。阳明提出著名的致良知(innate knowledge)的学说。这种学说是从他的知行合一论衍生出来的,这样他就从根本上重塑了儒家思想的结构。他重视立志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修身(self-cultivation)对典籍作切身的理解比读书更重要。他本人重身教而不只是言教,为这种新学说提供了一个示范。在他的影响之下,孔孟之道不再被看作是只有读书人才能走的路。孔孟之道成了一切人的道路,其初衷就是如此。可以毫不勉强地说,在这个特定的方面,阳明对儒学所作贡献同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所作的贡献一样深刻。
阳明对儒学的改进,还表现在他能够唤起人们的诚心和坚决的行动(sincere purpose and firm action)。担任知县、刑部主事、兵部尚书和都御史的官场经历,使他直接面对宫廷政治的现实,并对公共事务(public service)有充分的经验。这些都给他这位身心合一的导师的毕生事业增添了新的维度。他既有思想创新,又能把新观念创造性地应用到军事谋略、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的治理上。在这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有王阳明一人。确实,在明朝中期,他在前线平息匪患取得辉煌的成功,他巧妙地捕获一名最残暴的叛军的首领,为他赢得了明朝最卓越的学者——将军的声誉。毫无疑问,对阳明思想的全面理解,必须包括对明朝中期社会的了解。我们将看到,尤其是在叙述并力求准确地表达他的哲学的第一次尝试时,这种了解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