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情况
本文写于正德三年(1508),是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期间回复毛宪副的一封书信。毛宪副即时任贵州按察司副使兼提学副使的毛科,与王阳明同为浙江余姚人。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政,被廷杖后贬为龙场驿丞。其间太守派人至龙场驿,来人仗势对王守仁加以凌辱,当地民众激于义愤,打了这个差人。差人就把这件事上告到都察院。毛科出于同情王阳明贬谪龙场遭遇,想从中调和,派人传信给王阳明,晓以祸福利害,劝他向太守谢罪,王阳明就写了这封回信。信中表达了他与毛科不同的祸福利害观,恪守了自己坚持的道义。
二、原文
昨承遣人喻以祸福利害,且令勉赴太府请谢,此非道谊深情,决不至此,感激之至,言无所容。但差人至龙场凌侮,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
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然则太府固未尝辱某,某亦未尝傲太府,何所得罪而遽请谢乎?跪拜之礼,亦小官常分,不足以为辱,然亦不当无故而行之。不当行而行,与当行而不行,其为取辱一也。废逐小臣,所守以待死者,忠信礼义而已,又弃此而不守,祸莫大焉。凡祸福利害之说,某亦尝讲之。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
某之居此,盖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然而居之泰然,未尝以动其中者,诚知生死之有命,不以一朝之患而忘其终身之忧也。
太府苟欲加害,而在我诚有以取之,则不可谓无憾;使吾无有以取之而横罹焉,则亦瘴疠而已尔,蛊毒而已尔,魑魅魍魉而已尔,吾岂以是而动吾心哉!
执事之谕,虽有所不敢承,然因是而益知所以自励,不敢苟有所隳堕,则某也受教多矣,敢不顿首以谢!
三、译文
昨天,承蒙您派人来,用福祸利害相告来让我明白,并且让我不必亲自到您的府上谢罪了。这如果不是你我之间情深意厚,也绝不会达到这种地步,我对您的做法非常感激,我实在是说不出什么来了。但是差人到龙场欺凌侮辱百姓,这种做法自然是差人挟持您的权势来逞威风,并非您让他们这么做的。龙场的百姓们和他们争执,这确实也是百姓们心中愤怒难平所导致的,也并不是我让他们这么做的。
既然这样,那么太府您确实未曾侮辱过我,而我也没有傲视过您,却又从什么地方得罪了您而又得向您请罪呢?跪拜的礼节,是小官应行的本分,这并不能当作是侮辱,然而也不能无缘无故地去这么做。不应当作却做了和应当作却没有做,结果都是对个人的一种侮辱。被废逐的我,所以能生活下去在此等死,就因我遵守忠、信、礼、 义的伦理道德。如果我又因此把忠、信、礼、义抛弃了而不再坚守,那么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灾祸了。至于福祸利害的说法,也是我常常所讲的。君子把忠与信当作对自己有好处的东西,把守礼义当作是一种福庆。如果忠信、礼、义不再存在了,即使给万钟的俸禄,封为尊贵的王侯,君子仍然会认为这是灾祸与危害;如果一个人所坚守的忠、信、礼、义存在着,那么即使剖开了他的心,粉碎了他的头颅,君子仍会坚持这种信念并且继续这样去做,心中仍然认为这是一种福庆。何况只被处于漂泊与放逐这样的微不足道的小打击呢?
我在这里居住,是同各种瘴气、毒虫处在一起,与妖魔鬼怪在一起同游,每天都有许多死去的可能,然而我却过得非常安静淡然,并没有动摇我心中的信念,这确实是因为我知道生存与死亡都在天命,所以,我并不因为一时的患难而忘却一生忧虑的东西。
太守您如果真的想加害于我的话,在我自己这方面,如果确实有能够使您采取这种做法的原因,那么便不能说没有遗憾。如果我没有能够使您加害我的原因,你加害我了,那么不过和瘴疠之气、有毒之虫,魑魅魍魉没有区别罢了,我怎能因此便动摇了我自己心中的信念呢?
阁下所说的话,虽然有我不敢奉承的地方,却因为这样而更加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自我勉励,而不敢有丝毫的堕落,这样,我便受到很多的教诲了,如此我怎么敢不顿首向您称谢呢?
四、赏析
本文是王阳明谪居贵州龙场时期所作经典散文名篇之一,文章以感谢毛科对作者的关照落笔,然后通过三轮巧妙推理辩驳,阐明自己无需向太府王质道歉谢罪的依据。首先用“差人至龙场凌侮,此自差人挟势擅威,非太府使之也。”“龙场诸夷与之争斗,此自诸夷愤愠不平,亦非某使之也。”两两相辩,机智巧妙地将太府王质与自己从一场冲突中撇清。不仅如此,王阳明还借此次冲突阐明了自己所坚持的道义原则,树立了个人正直的人格与精神形象。再以“君子以忠信为利,礼义为福。苟忠信礼义之不存,虽禄之万钟,爵以侯王之贵,君子犹谓之祸与害;如其忠信礼义之所在,虽剖心碎首,君子利而行之,自以为福也,况于流离窜逐之微乎?”进一步演绎推理,辨明自己是如何理解儒家礼义法度,他之所以沦为“废逐小臣,落难待死”,正是因为对君子人格的恪守,对儒家礼法的维护,不屈服于宦官权贵的斗争结局。最后以自己身处龙场“盖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日有三死焉”的现实处境,再度表明即便身处困境,依然不会放弃心中所恪守和忧虑的道。全篇论述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呈现给读者一个凛然正气、士穷守节的儒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