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蔡仁厚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ISBN:9787518028559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真正了解王阳明思想变化和其真正传达的哲学含义,掌握知行合一的秘诀。并提出关于王阳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纠正当代人对王阳明思想的许多错误认识,为读者解开人生的枷锁,找到自己的人生秩序,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作者简介
蔡仁厚,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师承当代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之门逾四十年。东海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是海内外公认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嫡系传人,是儒家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蔡仁厚先生对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有极深厚地研究。著有《孔孟荀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王阳明哲学》等书。
目录
第一章 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少年时期的企向
第二节 王学的前三变—异质的转变
第三节 王学的后三变—同质的发展与完成
第二章 阳明学的基本义旨
第一节 良知之天理与感应
第二节 致良知与逆觉体证
第三节 格致诚正与心意知物
第四节 “事”“物”两指与成己成物
第三章 知行合一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宗旨
第二节 学行合一与知行合一
第三节 致良知中的知行合一
第四章 良知与知识
第一节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第二节 良知之坎陷与统摄知识
第三节 良知坎陷后之重现与圆成
第五章 良知与中和寂感
第一节 求未发之中与观未发气象
第二节 致中和与慎独
第三节 良知之体用与中和寂感
第六章 工夫指点的意义
第一节 克己与为己之心
第二节 静坐与光景
第三节 居敬、穷理、尽性
第四节 集义、致良知
第七章 四句教与天泉证道
第一节 天泉桥上一夕话
第二节 四句教释义
第三节 “四有”与“四无”之会通
第八章 心即理的义蕴与境界
第一节 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义蕴
第二节 良知现成、何思何虑
第三节 终日乾乾、对越在天
第九章 阳明的亲民哲学及其事功
第一节 与万物为一体
第二节 明明德以亲民
第三节 亲民哲学的实践:建立事功
第十章 阳明的人格与风格
第一节 以讲学从事思想运动
第二节 狂者胸次
第三节 敬畏与洒落
第四节 诗境:寂乐交融
附录一:王阳明学行年表
附录二:日本的阳明学及其特色
附录三:本书作者著述要目
试读
王阳明从小就有志于做圣贤,他一生思想的发展,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人格学问成长的过程。他少年时期的执着认真与跃动狂放,正显示他性情的真挚与生命的不羁,而且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他三十七岁龙场悟道。
他成学前的三变是真变—异质的转变;悟道后的三变则是同质的发展,是同一系统的圆熟完成。我们可以这样说,前三变是他“自我发现”的过程,而后三变则是他“自我完成”的过程。
本书第一章所提供的,便是了解阳明思想由发展到完成的一条线索。阳明讲学的宗旨是“致良知”。但致良知不是一句言谈,亦不是一种论说,而是真切的道德实践功夫。而道德实践的目的是“立己立人”“成己成物”,所以阳明的良知之学是成德之教,是圣贤学问。
这套学问源远流长,所包含的义理亦极为渊深宏博,发展到阳明的良知之学,更达于精微透彻的境地。明代中叶以后,王学风行天下,成为历史上最显赫的学派之一。
但王门泰州派下转出了所谓“狂禅”,接着明代又亡于异族,于是从顾炎武起,便对王学有了误解与攻讦,清代的御用学者更视王学为异端。但历史总是公正的,王学的光彩毕竟掩盖不住。如今,无论东西方的学者,对于阳明学的卓越性,都愈来愈加重视了。
不过,要真正了解阳明学(实则程朱陆王皆然)而作相应的表述,亦不是很容易的事。以西方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的学问,尤其难以相应。中国先哲讲学,自有宗趣,自有义法,与西方学问的轨辙不尽相同。
因此,本书不取时下流行的,将某家某人的思想学说,分列为什么论什么说的讲法。那种讲法大体是以西方哲学的模式来排比肢解中国的学问,是出主入奴的做法,而日本人似乎是始作俑者。中国人起而效之,无异西施效东施,是很不智的。
论学当然贵会通,但必须彼此以学问的真本性真面貌站出来,以相磨相荡、相融相即而后可。我们如果对中国学问不能有相应的了解与中肯的表述,如何能透显它的真本性真面貌,以与西方哲学相会通?“道并行而不相悖”,但如对于中国学问的轨辙脉络都弄不清楚,则我们将以什么“道”来与别人“并行”?
因此之故,我认为诚实负责地做了解的工作,仍然是当前学术界最为切要的事。先了解自己之何所是,再了解他人之何所是,然后思想的脉络才能显现,学问的标准才能树立。假如这步工作做不到,则所谓“会通”只是侈言而已。
自从清政府入主,文化慧命随之而斩,中国学问的真义已沉埋了三百年。民国以来,上承清代之余势,学风士品始终挺拔不起,既无轩昂超迈之象,又失敦笃朴厚之德。一般知识分子大多求速成、走捷径,而不知植根立本。企高两脚,意态飞扬,看似自视甚高,实则自待甚浅。
结果是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故成器者少。数十年中,虽赖三五贤哲孤明独照,以抉隐发微,使中国学问的真本性真面貌渐次朗现,其奈知之者鲜而信从者少何!
近年承乏“宋明理学”一课,自度才识慧悟未足上企先哲于万一,因此虽志存乎高远,而心实归于平正。我不歆羡时下学术界的各种风光热闹,亦不屑于今人争欲自立一说的虚矜心理,我目前所致力的,只是对先哲之学作相应的疏解与表述。我希望在商量旧学之中日渐涵养新知。我亦相信渐次磨勘,熟而生巧,将来总有孤明自发之时。若终未能,则是力有不及,亦无可悔。
语云:“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为学如果没有服善之心,真理终将离我们而远去。反之,一念真诚,量力尽分,“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细大不捐,义无隐弃,真积力久,水到渠成,则儒圣先哲之学终有光大发皇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