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无相寺,又名无相院。位于九华山北麓头陀岭下,由二圣殿西侧过九都河1公里处。
无相寺,始建于唐初,为唐咸通二年(861)进士王季文的书堂。王临终前召智英和尚至住所,愿舍宅为寺。宋初香火鼎盛,规模甚大,下设东、南、西、北院。北宋治平元年朝廷赐额“无相寺”。寺阁如画,风光秀丽,令游客骚人留连。元初初诗人陈岩《头陀岭无相院》诗云:“头陀岭下招提境,画阁阑干几废凭。游客骚人还倏去,看山输与在家僧。”头陀岭前、无相院南有“金沙泉”。泉由石罅中沸出,大不盈瓯,而四时不竭,金沙为底,清澈鉴容。陈岩《金沙泉》诗云:“金能生水水涵金,本本源源造化心。几许碎金随水出,披沙终日若为寻。”明正统元年(1436)住持僧侸瑛重建。景泰三年(1452)又扩建。寺前有“心期亭”,明代尚书湛若水题额,作有《无相寺心期亭》诗。清道光十年(1830)僧成就、慈舟重修。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住持僧圣传复兴为丛林,曾传戒一次。1913~1943年住持僧果建。1943~1970年住持僧雨量。1966~1976年间大雄宝殿成为废墟,佛像被毁,仅存部分破屋,无僧人居住。旧址尚存有明代住持僧侸瑛《重建无相寺》碑刻1方;清道光十年《重建无相寺》碑刻1方;清光绪八年所铸火金钟1座。今住持僧果富发愿复兴无相寺,在旧址西边新建地藏殿,坐西朝东,宫殿式,重檐翘角,2层楼宇;长20米、宽15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修复寺宇平房6开间,171平方米。1999年在二圣村与宋村接壤处、原无相寺东院旧址(“五九公路”西侧岭头)重建钟楼。高25米,建筑面积54平方米。内置重1.8吨、高3米、底径2米的幽冥钟(铜铁合金铸成)。续建无相寺东院2000余平方米。
弘治十五年(1502)明代大理学家王守仁游九华山时,夜宿无相寺并吟诗多首,留下《无相寺三首》《夜宿无相寺》等诗作。
《无相寺三首》:
老僧岩下屋,绕屋皆松竹。朝闻春鸟啼,夜伴岩虎宿。
坐望九华碧,浮云生晓寒。山灵应秘惜,不许俗人看。
静夜闻林雨,山灵似欲留。只愁梯石滑,不得到峰头。
《夜宿无相寺》:
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岩头金佛国,树杪谪仙家。彷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