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信息
嘉靖二年(1523)六月,薛侃(字尚谦)回京,有书来论学。王阳明作《寄薛尚谦》回复,并寄赠新改定《古本大学序》。
二、原文
承喻:“自咎罪疾,只缘‘轻傲’二字累倒。”足知用力恳切。但知得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秘,向在虔时终日论此,同志中尚多有未彻。近于古本序中改数语,颇发此意,然见者往往亦不能察。今寄一纸,幸熟味!此是孔门正法眼藏,从前儒者多不曾悟到,故其说卒入于支离。仕鸣过虔,常与细说,不审闲中曾论及否?谕及甘泉论仕德处,殆一时意有所向而云,益亦未见其止之叹耳。仕德之学,未敢便以为至,即其信道之笃,临死不贰,眼前曾有几人?所云“心心相持,如髡如钳”,正恐同辈中亦未见有能如此者也。书来,谓仕鸣、海崖大进此学,近得数友皆有根力,处久当能发挥。幸甚!闻之喜而不寐也。海崖为谁氏?便中寄知之。
三、译文
来信收到:“自己归咎罪责,只因为‘轻傲’两个字,被它们击败。”足以知道你的态度恳切,十分下力气。但是知道了轻慢傲慢的方面,就学得了良知,“致此”良知,除去轻狂傲慢,就是格物。“致知”两个字,是千古以来圣学的秘诀,以前在虔州的时候,终日里谈论这种问题,志向相同的人中还有许多没有清楚明了的。最近在《古本序》中,改动几句话,很有些发明了这个意思。然而看到的人往往不能够察觉。今天寄去一张纸,希望你好好体味!这是孔门正法眼藏,从前的儒生,大多没有领悟过,所以学说最终要走向支离分解。
杨仕鸣路过虔州的时候,经常与他仔细地探讨,不知道其闲暇时是否提及此事?书信说到甘泉议论杨仕德的地方,我想大概是一时有所意念而发,也没有见他只是感叹。仕德的学问,我不敢以为学到了,就算他那种对道信仰的笃实,临死前也不二心,眼前能有几个人做到呢?所说的“心心相持,好像发髡和钳子”,正恐怕同辈之中也没有发现能知道这个道理的人。
来信收到,说:“仕鸣、海崖在学问上进步很大,近来得到几位朋友,都是有一些功底根基的,长久相处应该会发挥出自己的才智,十分的幸运啊!”听说这个消息,我高兴得没能睡着觉。海崖是什么人?请于方便时写信来告诉我。
四、赏析
在这封论学书信中,王阳明开篇引用薛侃来信中“自咎罪疾,只缘‘轻傲’二字累倒”的观点,先肯定其学问用力之恳切,而后引出自己的观点——知得轻傲,便是良知;致得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王阳明悟道之后,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理解,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格物”不再是“即物而穷其理”的对万事万物穷尽地研究其中的天理,而是变成了除却轻傲等遮蔽,恢复心之本体的澄明,从对外求索回归内在探求。“致知”同样不再是穷研万物以至“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的全知境界,而是去除私欲遮蔽,回归心体澄明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