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情况
本文作于正德十三年(1518),观德亭在今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境,原是当地一座破旧文庙。此时阳明先生已取得征三浰巢贼重大胜利,继续留任龙南治理经营。为进一步教化百姓,阳明先生命龙南教谕缪铭改建境内破旧文庙,并更名观德亭,建成后,阳明先生专门作《观德亭记》以记,观德亭亦成为阳明先生为四方学子讲学之所。
二、原文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
是故懆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
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
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观德亭记。
三、译文
君子在射箭时,内心思虑纯正,外形身体正直,手持弓箭稳固有力,这样以后才考虑发射中不中靶的问题。所以古人以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品德,是来自内心的一种收获。君子治学,是讲究心灵收获的,所以君子射箭,借以修养心性。
因此凡是内心躁动不安的人,他的动作必定是随意的;内心摇摆不定的人,他的视线必定是飘忽的;内心惭愧的人,他的气息必定是微弱的;粗枝大叶的人,他的相貌必定疏懒;内心骄傲的人,他的神色必定矜持。这五种情形,就是失去本心造成的。之所以丧失本心,是因为没有学习。君子学习射箭,就是要保留本心。
所以内心端正,身体就会正直;内心恭敬,神情就会严肃;内心平静,呼吸就会舒畅;内心专注,视力就会清晰;内心通透。所以能把握时机而做出处理;内心单纯,所以能谦让并严格遵守规矩;内心宽广,所以成功时不会张扬,失败时不会松懈。如果这七者都具备了,那么君子的品德也就形成了。君子没有不运用所学知识的,在射箭上也能体现出来。
所以说:“作为君王,就要以君王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别人的臣民,就要以臣子的标准为目标;作为父亲,就要以父亲的标准为目标;作为子女,就要以子女的标准为目标。射箭,就是要射中自己的目标;目标,就是自己的本心。每个人都要对准自己的内心,都要获得自己的本心罢了。”所以说:“射箭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谨此写下这篇《观德亭记》。
四、赏析
本文作于正德十三年(1518),阳明先生抵达江西龙南,指挥征三浰巢贼胜利之后,为进一步教化百姓,彻底破除“心中贼”,阳明先生在龙南大兴文教。作者以中国传统“六艺”之一的“射”作为切入点,认为通过射箭者的心性、体态、神情以及目光视线等观察其品德。人们射箭的目的就是要射中既定的目标,目标即本心。因此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目标,并以对应目标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找到自己的本心,涵养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