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基本情况
本文写于正德十三年(1518),阳明先生平定南赣汀漳流民暴乱后,在赣州抄刻古本《大学》、古本《中庸》、《朱子晚年定论》等朱子先哲的专著。不安于当下修道的言说都偏离了大道方向,于是从心体悟“道”的本质,写下《大学古本序》《修道说》等名篇。
二、原文
率性之谓道,诚者也;修道之谓教,诚之者也。故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中庸》为诚之者而作,修道之事也。道也者,性也,不可须臾离也。而过焉,不及焉,离也。是故君子有修道之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微之显,诚之不可掩也。修道之功若是其无间,诚之也夫!然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修而性复矣。致中和,则大本立而达道行,知天地之化育矣。非至诚尽性,其孰能与于此哉!是修道之极功也。而世之言修道者离矣,故特著其说。
三、译文
遵从天性就是道,便是至诚;遵循道来修行就是教化,是追求至诚。因此说:“由至诚而明道,这是天命之性。由明道而至诚,这是修道之教。”《中庸》为追求至诚而作,阐述的是修道的事情。道即是性,不可以有片刻的偏离。过或不及,都是因为偏离了大(中)道。因此君子需要有修道的工夫,“(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恐惧敬畏”,“越是隐微越是显明,至诚无法掩盖”。修道的工夫正是如此,如果工夫无间断,便达到至诚。如此则喜怒哀乐未引发的本源状态,是“中”,发出之后完全符合节度,是“和”,即是道修炼完成而天性得以恢复了。达到了中和,那么最大的根本就得以立定而使得天道运行,便能够知晓天地化生育养万物的道理。如果不是极至真诚、极尽天性,谁能达到这个境界呢!这便是修道最高的功夫。而世上那些修道的言说都偏离了大道,故而特作此说。
四、赏析
本文援引先秦儒家经典《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对君子修道的传统进行溯源。千百年来,儒家思想观念坚持认为人性本善之说,天命之性是至善至纯的,即所谓至诚。但人在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能保持至诚的圣人贤者居于少数,多数人往往会因现实利弊私欲的驱使而让天性遭到蒙蔽,不再合乎“中”与“和”的至诚之道,即发生了偏离,要想使人们回到至诚的正轨,知晓并遵循天道,就要通过再次的教化与修行,君子需通过不断的自我克服以重新达到明诚进而至诚的状态,亦即对良知的追寻与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