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籍信息
作者:陈金川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
ISBN:9787506499569
内容简介
《王阳明智慧箴言》一书从王阳明的著作中节选一百句箴言,围绕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人生历程,参考历史上的名人事例,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进行到位的解读和阐释,对读者励志、交友、德行、处世、修身、治家、治学等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陈金川,读书人,喜百家之言,好杜康刘玲,无论孔孟之道,老庄之言,皆有所悟,书画医史亦有所猎,自言平生乐事莫过于醇酒下春秋,夜半品周易。及中年,思书悟经之余,提笔寄言,遂成此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第二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第三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第四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第五章 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第六章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第七章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第八章 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第九章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第十章 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第十一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第十二章 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第十三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试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萎靡之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命途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随后创立了“心学”。
纵观王阳明的人生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的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行是不能够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王阳明的一生都在坚持自度度人、成己成人的原则。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胸怀洒脱、超然入圣,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这个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禁锢,为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心学占据了当时学术的主导地位。
王阳明的心学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今天面对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疲惫不堪的人们麻木地追求金钱、地位、名利。精神生活逐渐荒芜,心灵也越发孤独。王阳明的学说虽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但能够启迪人心,为精神提供养分,这也正是编写此书的主要用意。
此次编写的过程参考和借鉴了很多学者的论著与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编写者本身能力与水平有限,对于先儒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并不能完全把握,难免有所疏漏,望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