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情况
本文写于正德十二年(1517),此时王阳明已45岁,文章从知警、慎言及习作文章的要义三个方面阐述其对道德建设的要求与自我反省。
原文
呜呼小子,曾不知警。尧讵未圣,犹日兢兢。既坠于渊,犹恬履薄;既折尔股,犹迈奔蹶。人之冥顽,则畴与汝。不见壅肿,砭乃斯愈?不见痿痹,剂乃斯起?人之毁诟皆汝砭剂。汝曾不知,反以为怒。匪怒伊色,亦反其语。汝之冥顽,则畴之比。呜呼小子,告尔不一,既四十有五,而曾是不忆!
呜呼小子,慎尔出话。燥言维多,吉言维寡。多言何益?徒以取祸。德默而成,仁者言动。孰默而讥?孰订而病?誉人之善,过情犹耻;言人之非,罪曷有己?呜呼多言,亦惟汝心。汝心而存,将日钦钦。岂遑多言,上帝汝临。
呜呼小子,辞章之习,尔工何为!不以钓誉,不以蛊愚。佻彼优伶,尔视孔丑。覆蹈其术,尔颜不厚?日月逾迈,尔胡不恤?弃尔天命,昵尔雠贼。昔皇多士,亦胥兹溺。尔独不鉴,自抵伊亟。
译文
啊呀,你这个人,竟然不知道警醒。尧帝难道还不圣明吗?他仍然每天小心谨慎。掉进了深渊,仍然在薄冰上玩要;你就像折了手臂,还是不停地奔忙;你的愚昧与顽固,又有谁能比得上?得了疽痈肿块,要扎针才能痊愈;肢体麻木不能行动,要吃药才能恢复身体。他人攻击谩骂,就是你的针和药。你竟然弄不清楚,反而对别人的攻击谩骂十分生气,不仅给人难看的脸色,而且反唇相讥。你的愚昧与顽固,又有谁能够相比?啊呀,你这个人,让我告诉你,已经四十五岁了,竟然连这点道理都弄不清楚。
啊呀,你这个人,说话一定要谨慎。说得太多会有不好的言辞,而好的言辞总是少。说多了又有什么用处呢?仅仅是可以招来祸患罢了。品德是因为沉默而养成的,仁义之人的言语总是迟缓而难必心卫。谁会因为沉默而受到讥笑?谁会因为言语迟缓而被诟病?称赞人的优点,言辞超过实际都会让人感到羞耻。动辄指责他人的不是,罪过哪有止境?啊呀,之所以说个不停,也是因为你的心不宁静。如果心里多想一想,就会成天戒惧谨慎。哪里有时间多说话,上帝正在监视着你。
啊呀,你这个人,写文章学得好又有什么用?不用来猎取名声,不用来诱惑愚人。那些轻薄的小丑,你看着十分丑陋。可是你自己又走着他们的旧路,不是脸皮太厚吗?岁月流逝,你为什么一点也不惋惜?在你有限的生命之中,与你的仇敌相亲相爱。前朝的皇帝人才济济,也全都溺好文辞。你难道不知道引以为戒,硬要把自己推向危险的道路吗?
赏析
本文为阳明先生中年时期所作,从文章第一段中“既四十有五”可推写作时间应为正德十二年(1517),全文以第二人称的语气完成写作,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反省行文模式,而整体语言风格简洁明了,恰好对应“箴言”类语句应有的直白易懂的特征。
第一部分谈“知警”,阳明先生用简单的比喻手法,认为应把别人的批评谩骂看作治病良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若能做到真诚接受别人意见,无疑对个人成长有益无害;第二部分说“慎言”,阳明先生用对比手法有力论述言多必失、言多心燥,强调道德修养中宁心静气思考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论“辞章”,阳明先生比较的手法,警示自身与世人,不要沉溺于辞章之乐,要深刻思考,要针砭时弊,似在重申“文章合为时而著”。三个段箴言三种写作技巧,旨在塑造高尚道德修养,可谓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