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作者:刘兆伟,刘北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0-09-01
ISBN:9787101147032
书籍介绍
本书为王阳明的通俗小传。作者从王阳明的时代、王阳明践行圣道、王阳明的学说内容、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王阳明学说当代价值的角度,分五部分介绍了王阳明及王学,是作者多年来各处宣讲王学的研究心得,是了解王阳明的普及读本。
目 录
自序
第一章 王阳明所处时代、家世与悟道过程考
一、所处时代与世家环境
二、少怀大志,博学不羁
三、绝路悟道,大任将降
第二章 王阳明于行政施治中践行圣道之实证
一、任庐陵知县,教化开导,不用威刑
二、四年中五升其职,修道日进
三、巡抚南、赣、汀、漳,大展治民之圣道
四、平叛功高,不争名禄
五、招抚思、田,平定八寨,安边抚远
第三章 王阳明学说本真及其明晰、巩固良心信仰之价值
一、“知行合一”及有关论述
二、致良知:格物、致知、诚意
三、心即理,心外无理
四、“亲民”与治民
第四章 王阳明教育思想与实践及其治理社会之意义
一、培养君子即培养优秀官员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教化与社学儿童教育
第五章 王阳明学说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一、王阳明遭祸悟道的必然性
二、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文化改革的旗帜
三、王阳明是优秀、高明的人生导师
四、王阳明是亲民、廉洁、忠诚、智慧的朝廷命官
五、王阳明学说历史贡献巨大,现实价值、意义深远
附录一 《明史·王守仁传》
附录二 《明史》所载王守仁诸弟子传略
附录三 《传习录》选
参考文献
后记
书籍试读
王阳明思想是整个中华道统中的重要一环,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欲明王阳明思想之真谛,则必须明了其所处之历史背景与其家世之历代影响。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一、所处时代与世家环境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二十八岁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创立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的理论学说,使中华民族的良心信仰更加明晰和巩固,影响中华民族及韩国、日本五百余年。
王阳明生于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宪宗(在位23年)成化八年,即1472年,历经明孝宗(在位18年)、明武宗(在位16年),于明世宗(在位45年)嘉靖八年,即1529年去世。其所经历的明代四朝正是明代社会矛盾渐趋激化、各地多有民变,周边民族矛盾激烈、屡犯中原,西方世界开始觊觎中华利益的历史时期。
其间,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多次灾荒,或连年干旱,或三月霪雨;北京郊区连年大旱,运河干涸,以致影响漕运粮谷入京。明宪宗成化二十年,即1484年,“陕西、山西大旱饥,人相食”。1489年,黄河泛滥,吞食了大片土地与人民,哀鸿遍野。朝野上下,人心难安。明武宗正德元年,即1506年,太监刘瑾掌控了朝政大权,设立特务机关东厂、西厂,对正义官员监控镇压,波及王阳明,发配他到贵州龙场驿。当时刘六、刘七、杨虎等起义军攻打山东、河北,内忧丛生,西北少数民族连年入寇中原。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淮、扬饥,人相食”。到了嘉靖年间,四川、陕西、河南、江西等地多处起义,致使朝廷应接不暇,只能招架,无力安定。
1517年,葡萄牙人来中国请求通商,明朝不允;1520年,法国派使者入贡于明朝,商量通商事宜,明朝仍未允。但从此西方世界渐起武力入侵之意,外患渐近。
明朝在王阳明生活的五十七年间,日渐衰弱,大局即将失控。王阳明深感读圣贤书者责任重大,当力挽狂澜,安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