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会稽山曾被列为九大名山之首,排名四大镇山之先。《管子•封禅》载:“禹封泰山,禅会稽。”足见会稽山之地位。《周礼•大司乐》记载,“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东汉郑玄注曰:“四镇,山之重大者,为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巫闾山,冀州之霍山。”亦可见会稽山为四镇之首。隋朝以后,历朝《礼仪》《地志》《祀典》开始把泰山、沂山列在首位(隋以后成为定制),因此,历史上也就有了“泰山为五岳之宗”“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称谓。
历史上,最早祭祀会稽山神的,应该是越王句践,《吴越春秋》(卷九)记载,越国大夫文种向句践献“伐吴九术”,第一术便是“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越王曰‘善’,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嬴政亦登临会稽山祭祀,其事被载入《史记》。
隋朝,朝廷正式在会稽山敕建祠庙。《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开皇十四年(594)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
唐开元年间(713—741),朝廷敕封会稽山为永兴公;唐天宝十载(751),遣吴郡太守赵居贞祭会稽山永兴公。
宋乾德五年(967),“有司请祭南镇会稽山于越州,上从之”;宋淳化二年(991),“从秘书少监李至言,以立夏日祀南镇会稽山永兴公于越州”;宋政和三年(1113),朝廷敕封南镇会稽山为永济王。
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朝廷敕封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刻《元成宗敕封南镇庙诏碑》,碑阴刻也先帖木耳等《南镇庙记》;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诏承德郎翊正司丞斡赤、承事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臣乌马儿祭南镇会稽山,立《元代祀南镇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先后祭祀南镇会稽山三次;此后宣宗登极、英宗登极、英宗改元、景帝登极、宪宗登极、孝宗登极、武帝登极、世宗登极、神宗登极、光宗登极、熹宗登极、思宗登极,均遣臣告祭会稽山。
《嘉庆山阴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1644—1661),朝廷两次祭祀会稽山;清康熙年间(1662—1721),朝廷先后遣臣十一次祭祀会稽山。康熙四十二年(1703),御题南镇庙匾“秀带岩壑”;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朝廷先后十四次遣臣祭祀会稽山,乾隆御题南镇庙匾“表甸南疆”;清嘉庆元年至八年(1796—1803),朝廷遣官二次致祭会稽山。
“稽山形胜郁岧峣,南镇封坛世代遥”(清代朱彝尊《南镇》诗),会稽山不仅是一座镇山、尊山、神山,更是华夏文化的一座丰碑。
弘治十六年九月,绍兴大旱。绍兴守佟守珍向王阳明问求雨术,王阳明有答书。随后王阳明亲自前往南镇庙祷雨,作有《南镇祷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