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作者:汪学群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0-01
ISBN:9787520308397
书籍介绍
本书从中国思想史出发,把王阳明置于明代思想当中,考察其思想的渊源流变及视野,揭示其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分析其思想通过书院讲学等实践活动渗透到民间,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他思想中所表现出的重视人的主体性、主体的自律与自觉、人格的自由与平等观念,既是对传统思想的批评与反思,也开启了近代思想的步履。
作者介绍
汪学群,1956年生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江南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尤其是清代思想史的研究。著有《钱穆学术思想评传》《王夫之易学——以清初学术为视角》《清初易学》《清代思想史论》等。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思想来源及演进的历程
第一节 总体论述
第二节 思想形成之前的时期
第三节 奠基时期
第四节 发展时期
第五节 成熟时期
第二章 思想的形态及视野
第一节 心学与经史之学
第二节 《大学》的解释
第三节 五经的解读
第四节 思想人物的评骘
第五节 以儒会通佛道
第三章 思想的内在逻辑(引论):做工夫识本体
第四章 思想的内在逻辑(上):作为工夫的本体
第一节 心的诠释
第二节 尽心知性
第三节 天理人欲之辨
第五章 思想的内在逻辑(中):作为本体的工夫
第一节 格物说
第二节 格物、诚意在《大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慎(谨)独、精一、敬、克己
第四节 中和说
第五节 立志说
第六节 为学的目的与方法
第六章 思想的内在逻辑(下):本体与工夫合一
第一节 心有良知
第二节 致良知
第三节 知行合一说
第四节 良知视野下的道德
第五节 天地万物一体
第七章 思想的社会化:实践与教化
第一节 政事的态度及治理
第二节 地方社会的建设
第三节 科举与学校
第四节 讲学、讲会、交游
第八章 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第一节 理学转向心学:阳明学的建立
第二节 著述刊刻——以《传习录》为例
第三节 地方:讲学祭祀
第四节 朝廷:从祀孔庙
第五节 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附录 近些年以来中国思想史书写范式之反思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籍试读
王阳明在《中秋》诗中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他在平定广西动乱后返回途经江西南安(大余县)时病情加剧,其弟子周积前来探望,临终前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两处都提到“心”与“光明”,“心”说明他的思想形态是心学,“光明”则道出其心学的核心是良知,“心”与“光明”形象地概括出其良知心学的特色,也反映了他原来的思想,本书则以此为基础展开讨论。
一、思想史与经典诠释
关于王阳明思想的研究远的不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谓方兴未艾,成绩斐然,而且至今热度不减,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检视这方面的著述,大都从哲学角度入手,或者说以阐释、发挥王阳明的哲学为主。
相比之下,从思想角度进入王阳明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与社会相结合挖掘其思想的著述则并不多见。很长的一段时间,学术界往往把哲学与思想等同起来,哲学史就是思想史,反之如此。
哲学为西学所固有,是西方的重要传统,近代传入中国后,先贤们以此为方法构建起中国哲学史范式并使之成为一门学科,这是一大贡献。
但哲学与思想之间不能画等号,哲学史并不等于思想史,思想史涉及史学。两者相较而言,哲学史擅长思辨,重在范畴的解读、概念的推演,思想更除此之外,则还在于平实,注重材料的辨识、客观的叙事;哲学史属于形而上,思想史兼顾形而上与形而下;哲学史是借着讲,思想史也兼顾照着讲;哲学史范围窄,思想史范围宽,可以说哲学史不能概括思想史,思想史则包含哲学史。
就学科而言,哲学史与思想史本无优劣,从哲学出发研究王阳明,侧重揭示其思想的精义,而且还结合时代进一步升华并赋予其新意,这是值得称道的。如果从思想史角度看,王阳明原来的思想恐怕容易被屏蔽,一些诠释者甚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王阳明,这已经不是思想史上意义的王阳明。本书的特色是从思想史角度研究王阳明,注重其原来的思想或者说还原其思想则是本书的宗旨。
从思想史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对经史子集的诠释,这种诠释旨在凸显其本身思想及内在价值。中国古代思想正是在这一不间断的诠释中承传、延续、发展且从未断裂过,也可以说诠释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生长点、思想绵延的内在动力。
史华慈也注意到这一特色,如说:“中国是个诠释学的文明,是个传统和现代之间没有绝对断裂的文明。”中国的诠释学又是以经典诠释为特色的。所谓经典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其中经无疑占据着统治地位,尤其是对经典的诠释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
具体而言,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在古代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代思想家们从小就学习经典,科举考试也考经典,从修身到为官理政都离不开经典,思想家的思想大都来源于经典的诠释,或者说古代的思想是经典诠释的思想,思想通过思想家们不断地诠释经典而发展与变迁,经典中的思想也通过思想家的诠释被赋予新的生命,古代思想与经典诠释有着天然的一致性,也可以说一部中国思想史即是一部中国经典诠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