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作者:张钢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4-01
ISBN:9787308224369
书籍介绍
本书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的经典儒家管理思想出发,对王阳明的管理思想与实践进行历史案例分析,以期让今天的管理者通过领略“阳明心学”的魅力,深刻理解价值维度在管理实践中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切实学会从自身做起,内求本心,进入他心,将心比心,真正体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管理意义。
作者介绍
张钢,管理学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在英国阿斯顿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知识理论与创新管理;同时也努力将我国管理思想文化传统融入组织管理研究的现实情境之中,深入探索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宏观组织理论与微观组织行为交叉研究中综合应用的可能性。近年来先后出版《论语的管理精义》《大学·中庸的管理释义》《孟子的管理解析》等著作。
目 录
引言:共同价值与管理
上篇 自我管理:王阳明的内圣之道
第一章 立志
第二章 修诚
第三章 格物
第四章 凡与圣
下篇 组织管理:王阳明的外王之路
第五章 明德
第六章 尽责
第七章 求善
第八章 奇与正
结语:社会角色与决策
参考文献
书籍试读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在浙江余姚。明世宗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南安。王阳明既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把儒家管理之道付诸实践的伟大管理者。
儒家管理之道在于“为政以德”,其中,“德”既指个人私德,更指职业公德,尤其强调“仁爱”与“智慧”的统一,即“中庸之德”。基于此,儒家管理之道致力于打通管理者之“心”与被管理者之“心”,通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达致“有耻且格”。儒家管理之道在王阳明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王阳明12岁便立志“成圣”,而儒家的“成圣”,对于一个人的要求,不仅在其思想,更在其实践。“圣人”是通过经世致用的管理实践,来实现“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的人,儒家的“圣人”即伟大的管理者。王阳明自28岁中进士后正式踏上职业管理之路,到57岁去世时,还担任着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在近30年的职业生涯中,王阳明做管理达到了“三不朽”境界,成为由“内圣”开出“外王”的儒家管理者的杰出典范。
王阳明不仅系统总结和发展了儒家“为政以德”管理之道,创立“心学”体系,而且,作为一名管理者,他更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儒家管理之道,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简而言之,即便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以及后人给予他的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称号,也都与他的管理实践活动密不可分。
王阳明做管理,不只着力于管理的手段选择和效果达成,更关注管理的终极目标及其来源——“心”和“理”的问题。当然,王阳明所关注的“心”和“理”,并非今天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而是具有更为广泛的文化内涵,其中蕴含超越于个体和小群体之上的历史和社会的共同价值。
王阳明37岁担任贵州龙场驿驿丞时,领悟了儒家管理之道的真谛,便开始阐发和践行“心即理”“知行合一”;48岁平定“宁王之乱”,又全力倡导“致良知”,都是要将共同价值融入管理之中,以管理的价值维度统摄工具维度,最终实现组织和社会更广大且长远的共同利益,即“至善”。这同德鲁克所期望的“让管理成为整合人类价值与行为、整合社会秩序与求取知识的一种训练”异曲同工,均强调共同价值与管理的一体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