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行合一要落地
作者:曾伟
出版时间:2018-06-01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62357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修行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对阳明心学体系的深入解读,围绕“知”和“行”两大主题,把知行合一观念融入企业管理实践当中。同时运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系统地诠释了企业经营变革与个人修为同步提升的理念,以及如何提升管理者自身的领导力,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曾伟,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明德堂创始人,禅宗沩仰宗第十一代传人。在多年实践总结之中,曾伟教授创立了管理心学领导力训练营,主讲课程《领导力,大智慧》,以“唤醒良知做管理”为口号,应用《大学》之道教你提升领导力。
第一篇 管理的力量来自哪里
第一章 人行动的力量从哪里来
第二章 怎样让人产生真正的行
第三章 清除知行合一的障碍
第二篇 心量格局定成败
第四章 大学之道
第五章 生命至善
第六章 心是什么
第三篇 慈悲才是大智慧
第七章 一体之仁
第八章 良知的妙用
第九章 慈悲的力量
第十章 念头如何修
第四篇 放下对的,才是至善
第十一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十二章 善不执着为至善
第十三章 努力工作就是成长
后记
其实,“忠”字上面的“中”不是指空间上的中间。是符合各安其位,符合各自本分。所以,“忠”不是让你忠于谁,是忠于你的本分,忠于你的职守,忠于你的职责。所谓“中国人”,是指凡事都不背离天理、天道的人。天理就体现为社会的规则和要求。《礼记》说“礼者,理也”,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就明白什么叫人欲。人欲就是跟大家的要求相矛盾的东西。你活得好,这跟大家的要求矛不矛盾?不矛盾。你活得健康,这跟大家的要求矛不矛盾?不矛盾。但是你去花天酒地,就跟大家的要求相矛盾了,起码你老婆就不高兴。这就属于“人欲”,因为这不符合你的本分。本分属于天理。
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的意思就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要做君的事。“君”要讲仁。“臣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臣”要像臣,做臣子该做的事,为“臣”要忠。“父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父”要讲慈。“子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子”要像子,“子”要讲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里头,有没有哪一方是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没有。在孔孟的思想里面,讲“君君臣臣”不是说“君”就可以为所欲为。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孟子讲过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是指国家。孟子的这句话表明,他认为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君王最轻。孟子没有说君王高于一切,所以,儒家怎么可能认为“君”超越一切呢?
孔子没有说君就可以为所欲为,当然也没有说臣可以为所欲为,父可以为所欲为,也没有说子可以为所欲为。孔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君要像君,对臣子要仁;臣要像臣,对君要忠;父要像父,要慈爱孩子;子要像子,要孝顺父母。这些话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关系高于每个个体。
社会关系高于每个个体。意思就是:君不能凌驾于君臣关系之上,君要仁慈,臣要忠心;父不能凌驾于父子关系之上,父要慈爱,子要孝顺。一仁一忠,一慈一孝,刚好构成一个稳定的关系。谁都不要爬到相互关系之上去,谁都不要凌驾于相互关系之上;如果爬上去了,你就是不安其分。因为这种关系本身对任何一方都好,都有价值,都起保护作用。你把这种关系破坏了,损害的只是一方吗?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