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心学的诞生》
作者:郦波
出版时间:2023-02-01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71993
书籍介绍
本书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特点,以阳明心学的诞生为脉络,从思想史、教育学、古典文学等多个维度切入,通过“向死而生”“一路向黔”“此境奇绝”“龙场悟道”“心外无物”“知行合一”“承‘黔’启后”七个部分的内容,生动讲述了王阳明在黔悟道、讲学经历,具体揭示了阳明心学的诞生、发展、影响,深刻阐释了阳明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
作者介绍
郦波教授,生于1972年,祖籍江苏丹阳。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体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国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华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中文日主旨演讲嘉宾。
曾获评全网全国名师评选之“中国百佳教授”、“通识课程十佳教授”与“江苏十佳教授”。国务院海外讲学特聘专家,教育部公开课讲座教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廉洁文化公开课”首位讲座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全球汉语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特约主讲人。已出版专著五十余部,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等获评“中国好书”。
目录
第一章 向死而生
一、叛逆的“官二代”和独立的少年
二、“寻觅”与“五溺”
三、诏狱、生死、龙场
第二章 一路向黔
一、王门始徒
二、同道中人
三、所遇所叹
第三章 此境奇绝
一、行路难
二、黔道难
三、龙场驿
第四章 龙场悟道
一、阳明小洞天
二、学农
三、瘗旅文
第五章 心外无物
一、心即理
二、岩中花树
三、心学的正能量
第六章 知行合一
一、气场
二、象祠记
三、知行合一
第七章 承“黔”启后
一、黔学与心学
二、镇远旅抵书札
三、承“黔”启后
参考文献
书籍试读
伴随着祥瑞出生的孩子,往往独有异象、天赋异禀,但王阳明的表现却让大家都傻了眼,因为这个小孩六岁之前根本不会说话。
《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王阳明生下来之后“五岁不言”,明代的其他史料,比如王阳明的好友湛若水后来为他写的墓志铭里也明确说,王阳明“六岁乃言”。
面对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的王阳明,一家人都很着急,甚至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先天有疾。但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却不这么想,他认定这个云中送来的孙子非池中之物,对他很有信心,每日把他带在身边。
在王阳明将近六岁的时候,有一僧人经过王宅,远远看到正在门前玩耍的王阳明,便走上前来摸他的头,闭目沉吟半晌之后,感慨道:“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正在屋内看书的王天叙听了非常惊异,忙赶出来想上前问个究竟,那位僧人却已飘然而去。
爷爷王天叙也是读书之人,低头沉思许久,终于在望向书本的片刻恍然大悟。在王阳明出世之际,为了纪念梦中仙人云中送子,自己特意给孩子起名叫王云,但是,“云”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所谓“子日诗云”,所谓“人云亦云”。僧人的“道破”就是说王天叙把这个事儿在名字里就给说破了。因为名字里说破,所以这孩子就不说话了,这就是中国人生活里的辩证法,所谓“过犹不及”。
一想明白这个道理,王天叙立刻做了个决定:要给孙子改名字。但是改名叫什么好呢?古人的名字往往非常讲究,除了寄寓着长辈对子孙的美好期望之外,名门望族往往还要表达出对儒学的志愿与追寻。所以王天叙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典故,为孙子重新取名叫王守仁。此后王阳明的弟弟们也就按照这样的命名法则,被王天叙取名为:守俭、守文、守章,这都和王家作为儒士大家的家风有关。
所以,王阳明其实名守仁,字伯安。因为他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并在后来的人生阶段中,每到一处筑室修学,多以“阳明”名之,被当时的学者尊称为阳明先生,故后世普遍称他为王阳明。
改名的成效立竿见影。第二天,王家和往常一样气象平和: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正在读书习课,为下一场科举考试做准备;母亲郑氏在做针线活,给一家老小纳鞋底;爷爷王天叙铺开笔墨纸砚,准备练习书法,提笔一挥,写就四个大字——大学之道。王天叙看着尚未干透的墨迹,口中反复沉吟“大学之道”四字,脑中自有读书人的恣肆徜徉。
但在一旁的王阳明却坐不住了,五年多来一句话都没说过的小朋友以为爷爷忘记了后面的句子,忽然朗声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顺畅自然、铿锵有力,有如江水滔滔奔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