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作者:单虹泽
出版时间:2023-04-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15728
书籍介绍
本书对王阳明及其后学的神秘主义思想及悟道经验给予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认为以悟道经验为基础的心学神秘主义包含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本体论的神秘主义,即将本心或良知作为一种否定概念、理性与现实性的超绝实体,这个实体就是恒常、无形式、无差别的纯粹澄明。
其二,工夫论的神秘主义,即通过直觉反思的工夫否定外在现实对本心的约束和遮蔽,呈现心体的光明与自由。从王阳明到王门后学的心学思想,都反映了上述理论特征。通过探索、思考、分析、评价阳明等明代心学学者的悟道经验以及他们对于这类经验的论述,本书重新审视了心学的本体论和工夫论,丰富、拓展了阳明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作者介绍
单虹泽,男,1991年生,天津人。哲学博士,南开大学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宋明理学、比较哲学,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概念释义与相关问题
一 “神秘主义”释义
二 “心学”发微
三 宗教性与人文性的儒家传统
四 明代思想史上一些问题的决疑与检讨
第二章 中国思想史上的神秘主义传统
引言
第一节 古代宗教中的神秘主义
一 天人合一
二 直觉内省
三 万物一体
第二节 先秦两汉儒家思想中的神秘主义
一 孔子的默识体认
二 孟子的反身而诚
三 汉代的天人感应
四 反思与评价先秦两汉的神秘主义思想
第三节 宋明儒学中的神秘主义
一 宋代理学的神秘体验
二 宋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三 明代心学的神秘体验
四 宋明神秘主义学说再省思
本章结语
第三章 心学本体论的神秘主义
引言
第一节 “心”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一 佛教入华前儒家之“心”的概念
二 吠檀多一禅宗之真心本体论
第二节 良知作为神秘的本体
一 “心即理”的神秘主义内涵
二 “无善无恶”的良知与神秘精神
三 良知自“有”入“无”的精神运动
第三节 阳明心学中“心”的几种譬喻
一 光喻
二 镜喻
三 太虚之喻
四 譬喻之于阳明心学的意义
本章结语
第四章 心学工夫论的神秘主义
引言
第一节 从龙场悟道到知行合一
一 龙场悟道
二 言说与体知
第二节 静的追求及其效验
一 儒家的“静”与“主静”
二 宋明儒者的静坐实践
三 动静合一:从静坐到致良知
第三节 心学的气论与“养气”工夫
一 气即良知:气的本体论转向
二 阳明的“养气”论及工夫效验
第四节 心学神秘主义的局限性
一 神秘精神与现实伦理之间的张力
二 中晚明的“狂禅”现象
三 阳明心学中“无”的意义
本章结语
第五章 王门后学的宗教意识与神秘主义
引言
第一节 中晚明的阳明学与佛老的互动
一 三教合一的历史现象
二 心学宗教化的历史现象
第二节 现成良知,直下悟入
一 王龙溪的先天正心之学
二 王心斋的现成自在之学
第三节 归寂通感,主静混一
一 聂双江的归寂之学
二 罗念庵的主静之学
本章结语
结论
附录一 关于神秘经验的要素和层次
附录二 论奥义书与中国禅宗的神秘主义
书籍试读
这本书是由本人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原题为“阳明心学与神秘主义”,后在出版时更名为“王阳明及其后学悟道经验研究”。改革开放后,国内学界掀起一股研究宋明理学的热潮,直至今日仍是兴味不减。但是,对于宋明理学所容纳的神秘主义传统,包括宋明儒者的体道、悟道经验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置于不闻不问之列。所以,这个课题在宋明理学研究中是相对冷门的。数年前的我还是个年轻气盛的少年,这种冷僻的研究课题,反倒激起了我一探究竟的兴趣。
此外,这个题目的选择,与我的博士论文导师吴学国教授也有很深的关系。吴老师是比较宗教学领域的专家,他鼓励我从更宏观的比较哲学的视域重新思考宋明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其实一开始,我不确定这个课题能否做成。我虽怀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志愿,但又怕打破“锅”后不过是一场空。不过吴老师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我便硬着头皮查阅、研读东西方神秘主义的相关文献,并尝试从《阳明全书》中寻觅零星线索。
后来在博士论文的“致谢”中,我引录了熊十力先生的一首诗,其中有“后顾亦茫茫,嗟尔独自伤”“噫予犹御风,伊芒我亦芒”等句。熊先生用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道废学绝的伤感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但它也能够反映我当时彷徨的心境。再后来,我打算将这篇“半生不熟”的博士论文出版,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我写作此书,主要希望能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阳明心学在何种意义上是神秘主义的”,二是“心学神秘主义在思想史上有何意义”。思考和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应该考虑其中的复杂性。在过去,冯友兰和陈来两位先生的研究为我们奠定了基础。冯先生较早提出中国哲学存在着一条神秘主义的传统,又区分了“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后者就是神秘主义的方法。陈先生则认为,王阳明哲学与神秘主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可以确认,标榜“孟学”的宋明心学一系容纳了一个神秘主义传统。神秘体验不仅是这一系学者超凡入圣的基本工夫进路,而且为这一派的哲学提供了一个心理经验的基础。这些观点都对本书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书又补充了一些内容。一是佛道二教的神秘主义对阳明心学的影响。心学与佛教、道教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宋明理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学界对此虽然已有不少相关研究,但还不够专门、系统和深入。心学神秘主义的出现,既有发源于儒家文化内部的神秘主义的影响,也有来自外部的佛道二教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佛道二教具有深厚的神秘主义传统,它们发展到“三教合一”趋势日渐强烈的中晚明时期,对心学形成了巨大影响。关于这一点,本人在写作博士论文的时候就给予了密切关注。我的博士论文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佛教尤其是禅宗神秘主义对阳明心学的渗透,而在这部书中我又补充了道教神秘主义与阳明心学的内在联系。
二是心学神秘主义与其他文化传统中的神秘主义的比较。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我翻阅了一些西方学者关于神秘主义的研究,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多是基督教和犹太教,也有少数人的研究涉及佛教和道教。几乎没有学者从横向的角度比较阳明心学与其他文化传统中的神秘主义的异同。
由此,我提出了本体论和工夫论的神秘主义,并以此为视域,在本书的每一章中都将阳明心学的神秘主义同西方和印度思想中的神秘主义进行对比,以揭示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这种研究决定了本书的写作需要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同时也使写作难度变得很高。
三是着眼于人类精神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呈现心学神秘主义的观念和实践的全部内容。我将阳明心学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思想系统,它的发展就是良知、精神自我展开的过程。精神的这一展开过程本质上是由自由推动的,神秘体验就是体验并呈现自由的本真存在。精神总是否定其直接、当前的存在,达到更内在、本质的存在。精神的这种发展是由一种超越、绝对的存在决定的。这种存在不能是现实性的,它只能是自由本体自身。所以自由决定精神发展的方向,并赋予精神发展的动力。
这些内容充分反映在阳明心学的内在化进路之中。这一进路是由对外在事物的对象性认识转向对内在精神本质的证悟,使人的存在与发展相统一、道德法则与超道德境界相统一,从而建构一个消解主客对立的精神世界。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内在超越之路。
本书要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透过阳明心学的神秘主义,阐明自由本体在精神演进中的推动作用,揭示人类自由的真正价值。我经常和一些师长、朋友讨论本书的主题,他们给了我很多鼓励,不过也经常提醒我,对于宋明理学中的很多神秘主义的内容,过去的学者大多不是“不愿”讲清楚,而是“不能”讲清楚。他们担心这部书会曲解阳明和其他理学家的原意。
我本人没有做工夫的经历,自知无法与古人共情,所以只能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将一些“神秘”的内容以“不神秘”的方式诠释出来。换句话说,我不愿将神秘主义讲得很“神秘”,而是希望能用有条理的系统论证使之“深切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