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梁启超著,国之学校注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ISBN:9787509013533
书籍介绍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梁启超1926年12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其中直指当时只重知识传授,轻视德性培养和实际运用的教育弊端,于当今的学生与学者也是一剂“清醒针”。
下篇《德育鉴》是梁启超编著的青年德育教本,内收梁启超精心选录的先贤大儒关于德育的重要论说,并包含梁启超的按语,曾被作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德育读本”之一。在内容的选取上,编者侧重选取了“心学”诸家,尤其是王阳明关于心学的论述,删去了《四书五经》和《宋元学案》中部分与心学关系不甚密切的内容。原书以“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为目,分为六篇,编者将六大部分中的每一部分又做了划分,拟定小标,并做编者按,更加方便读者理解。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目录
序言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引 论
知行合一说之内容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德育鉴:王阳明致良知之说
例 言
辨术第一
立志第二
知本第三
存养第四
省克第五
应用第六
王阳明年表
书籍试读
知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
阳明排斥书册上知识,口耳上知识,所标态度,极为鲜明。他说:
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传习录》薛侃记)
从这类话看来,阳明岂不是认知识为不必要吗?其实不然,他不是不要知识,但以为“要有个头脑”。(《传习录》徐爱记)头脑是什么呢?我们叫他做诚意亦可以,叫他致良知亦可以,叫他动机纯洁亦可以。若没有这头脑,知识愈多愈坏。譬如拿肥料去栽培恶树的根,肥料越下得多,他越畅茂,四旁嘉谷越发长不成了。(《传习录》陆澄记)有了头脑之后,知识当然越多越好。但种种知识,也不消费多大的力,自然会得到,因为他是头脑发出来的条件。有人问:“如事父母起见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阳明答道:
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此心若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做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凉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传习录》徐爱记)
知识是诚心发出来的条件,这句话便是知行合一论最大的根据了。然而条件是千头万绪千变万化的,有了诚心(即头脑)碰着这件,自然会讲求这件,走到那步,自然会追求前一步。若想在实行以前或简直离开实行而泛泛然去讲习讨论那些条件,那么,在这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中,从哪里讲习起呢?阳明关于此点,有最明快的议论。说道:
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应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是不以规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圆,不以尺度而欲尽天下之长短,吾见其乖张谬戾,日劳而无成也已。(《答顾东桥书》)
这段话虽然有点偏重主观的嫌疑,但事实上我们对于应事接物的知识,如何才能合理,如何便不合理,这类标准,最后终不能不以主观的良知为判断,此亦事之无可如何者。即专以求知的功夫而论,我们也断不能把天下一切节目时变都讲求明白才发手去做。只有先打定主意诚诚恳恳去做这件事,自然着手之前逼着做预备知识功夫。着手之后,一步一步地磨炼出知识来。正所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今请更引阳明两段话以结本章:
良知不因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答欧阳崇—书》)
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件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答顾东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