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基本信息
作者:李旭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0-01
ISBN:9787532180745
书籍介绍
本书融合了阳明心学与西方现象学的成果,从本体学进入阳明心学的哲理核心,探究知与行的内在关联,体察阳明心学的精义及奥妙,追求心之朗现的良知良能,从而对中国儒学经典进行了深刻的析理与解读。全书分为体段篇、境界篇和体用篇,每篇四章,各有胜景,不乏新意。作者将论心治心之学贯穿于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之中,以此启发读者在逼仄的日常中习得一种活泼的心灵智慧,以期共臻澄明之境。
作者介绍
李旭,兼通中西哲学,受业于张祥龙、陈嘉映,近年治阳明学尤有心得,在学界颇受认可
。现任职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艺术哲学,近年于阳明学、德国哲学用功较多,广泛涉猎中西根本智慧,以为探究性命之道、思考时代之惑的资借。
目 录
引论
体段篇
第一章 良知的体段
第二章 良知的情与理
第三章 良知作为一体之知与自知
第四章 天命之性的灵明之体与善恶之机
境界篇
第五章 龙场彻悟心体的起点
第六章 心之德的成长
第七章 心之良知是谓圣
第八章 直承颜子与明道的心学境界
体用篇
第九章 变化气质的身心之学
第十章 从知行合一到学政合一
第十一章 亲民、新民的义理辨析
第十二章 造士与觉民的教化事业
附录一 王阳明《大学问》疏证
附录二 与张祥龙先生论阳明心学书
参考文献
后记
书籍试读
阳明心学的研究于我而言是精神返乡之途的一段旅程,始料未及的是,这段旅程在我的学术著述生涯中却成了一个起点,眼下的这本书成了我出版的本书。我的硕士和博士论文研究题目都是海德格尔思想,从学科的划分来说,属于西方哲学,尽管问题意识来自自己的生命本身,来自对当下生活世界的关切。硕士毕业来杭州后,与杭州师范大学的许美平兄等友人一起张罗了读书会,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儒家的经典,但谈不上系统深入的研究。
大约在2013年前后,我开始读《传习录》,逐渐被阳明的思想与人格所吸引,然后又开始与以前的同事、现任教于宁波大学的邹建锋兄一起一字一句地读,越来越深地领会到了阳明学问鞭辟入里的思想况味,之前那些年对中国经典的零散研读也因此找到了可以贯通起来的着力点。
在邹建锋兄的热情鼓励下,后来又申报了一个阳明学研究的浙江省规划课题,并参与了钱明老师主持的国家重大课题“阳明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点校了《北方王门集》中的杨东明部分。这样,算是走上了阳明学研究的路途,参加了一些阳明学的会议,写了几篇论文,收集起来一看,竟还隐约有可以成形的主题线索,可以连缀起来作为自己这些年研读阳明学的阶段性总结,其中或许也有千虑一得的自家所见,可以献芹于已经高度繁荣的阳明学研究界,作为学习求教的机会,于是有了眼前的这本书。
显而易见,拙著主要的西学背景是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现象学。这既是鄙人学术积累的前见使然,也是中西思想交汇的大因缘所致。在西方思想中,可以与儒家心学会通、比较的肯定不只是发端于二十世纪初的现象学,古希腊的灵魂理论、德意志的精神哲学、十九世纪以来的生命哲学、美国的实用主义,乃至现代心理学等等,都有可与儒家心学会通之处。但是在援西入儒的中西会通过程中,现象学确有其与儒家心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相得益彰的独到意义。
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现象学首先不是一种心灵理论,而是回复、面对基源现象的操作方法,是悬搁判断、观念而面向事情本身的方法,这与儒家心学洗心退藏、默坐澄心的工夫论相映成趣,现象学的儒家心学研究首先是方法、工夫层面的,而不是观点、理论层面的。
其次,现象学是欧洲近代认识论转向之后严格秉持本原之追问的哲学,同时也是隐含着行动取向的具关切之思,这在直追古希腊哲学源头的海德格尔思想中体现得强烈。这种有始终条理的心灵学问与儒家务本而“止于至善”的圣人之学遥遥对峙,其蕴含生意的哲理对话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