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章岩,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本教育研究者。文风通俗易懂,简单而深刻,擅长于日常生活挖掘人生的真谛,常以精粹语录发人深思,深受大众读者欢迎。曾在少年时期痴迷老子、庄子等道家哲学,后深入儒家思想,并与人生实践相结合,后又进行禅学的修习和体悟,在儒、释、道的中国文化丛林中漫游沉吟,混以西方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主义理念,逐渐形成自我独特的思想体系。其人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学推崇备至,认为这是中国人成就自我乃至拯救世人的有效指南。经过多年的潜心创作,完成力作《王阳明心学课》,期望能对大众读者有所裨益。
第一章 想掌控世界,先掌控自己的心
天下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守住自己的本心
心静,自然不会再忙乱
……
第二章 世事无常,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做个立足沉稳的人
对症下药“医心”法
活出自我——不要做给别人看
……
第三章 心想通了,快乐就来了
为什么你看不见美好的事物
未被私欲迷惑的人,生活才会幸福
发自内心的流泪好过强颜欢笑
……
第四章 人生是一个锤炼心志的过程
处处留心皆学问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更容易有所作为
内心阴暗面去除了,光明自然照进来
……
第五章 找寻自己的成功心法
从根子上下工夫
把自己装得很牛的人只是小角色
随大流未必就是好
……
第六章 不可不知的心学真髓:知行合一
人生真言:知行合一
致知的关键——恰到好处
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结果
……
第七章 如何驯服内心的魔障
你的人生如梦吗
如何驯服内心的魔障
心中和了,万事万物的位置才能摆正
……
第八章 看懂人情世故,洞明世道人心
亲人成仇人的真正原因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人的本性
傲是人生最大的毛病
……
第九章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做人的准则
不怕有物不能照,只怕镜子不明亮
人生道理,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悟出来
……
徐爱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有一次,王阳明与一位友人在南镇游玩,这里恬静自然,人迹罕至。他们一同穿梭于乱石残垣之中,体验着无与伦比的宁静之美。
突然,友人发现一株花草开得格外鲜艳。仔细一看,原来是乱石岩缝中挺立出来的奇葩。友人啧啧称奇,并与王阳明谈论起这株花草。
友人问王阳明道:“伯安,你说天底下没有超越心的事物,但是在我们没看到这株花草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这深山老林中了,并独自盛开独自凋零。这不是与你的观点相违背吗?”
王阳明看了看眼前那株花草,回答说:“此言差矣,我认为这株花草的存在刚好证明了我的观点!”
看友人不解的神情,王阳明解释道:“在我们看到这株花草之前,并不知道在这座深山中,会有如此鲜艳的花草,所以说,在我们发现这株花草之前,它的存在是毫无价值的,因为它并没有让任何人产生愉悦之情。而此刻,你我正欣赏这株花草,也正因为我们的赞叹,才是这株花草显得如此美丽,如此与日月争辉。这难道不正说明了这花就在我们心中的道理吗?”
确实,正如王阳明所说,如果没有我们的这颗心赋予世界以色彩,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精彩,更不会体现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所以说,每个人所拥有的世界就是自己心中的世界。
当我们哭时,无论走到哪里,它都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我们笑时,无论走到哪里,则都是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王阳明的这位友人之所以觉得这株花草好看,是因为当时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倘若这位友人是在伤心失落的时候看到了这株花草,恐怕就很难发现其中的美丽了吧!
可以说,王阳明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开创了阳明心学。起初,王阳明一直困惑在朱子学说的辩思之中。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辨之后,终于有一天,王阳明突然顿悟,并自成学说,开创了“王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核心理论是: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其意思就是,无论如何“格物”,重点都应该放在“心”上,而不是在事事物物之上。
在阳明心学中,王阳明把朱熹认为绝对之上的“理”移植到每个人的心中。在王阳明看来,一个人要想认识万物,认识万事万物中的“理”,并不是向事物的外部探寻,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答案。
所以,王阳明说,天下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我们心中所理解的事物,天下所有的道理也都是我们所认定的道理,如果没有自己坚持的立场,就没有道理可言。
就好似我们内心的善良,如果一个人没有善心,就没有善良之说。我们追求的至善,不外乎做到内心的善良。用一颗善良的心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整个世界。
总之,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颗心。当我们心情好时,感觉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感觉所有的事物都带有悲伤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