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本书所论的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阳明道德教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原则和方法等。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发掘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含有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核,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体分为“以何转”“何以解”“何以转”三部分。
赵盛梅,女,副教授,法学博士,现为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教师。主要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目前已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累计6项。
导论
第一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体系
第三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四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创造转化的必要与可能
第一节 当代道德教育境遇·
第二节 创造转化何以可能
第五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转化前提
第一节 创造转化的原则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第六章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转化探索
第一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转化路径
第二节 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创造转化实践
王阳明的“良知”思想源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不学而能”表示其先验性,“不虑而知”表示其直觉性。孟子倡导的“良知”,是指不经后天习得而固有的本源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人本身具有“仁”和“义”内涵的“自然之性”,是先验性的;其基本的表现形式是“爱其亲”“敬其兄”等关于家庭伦理的道德;是人本然具有的情感,是“不虑而知”“不假外求”的内在直觉道德心。孟子认为“良知”具有“知”“能”的特性,即“良知良能”。“良知”是在当“见孺子将入于井”时产生“仁义之心”的心理活动。“良能”是“不学而能”善的实践。“良知”与“良能”是实现善行的先决条件。没有“良知”“良能”便不能发动;没有“良能”“良知”便无法显现。
孟子概括人心先验且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水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把它们“扩而充之”便可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认为,“四端”“扩而充之”的自觉,表明善是发明本心的自觉,是通过不断扩充以圆通周到地完成,即向善行善。在《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中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依孟子看来,“四端”向“四德”发展,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性的道德直觉使然。
孟子“良知”说在心至善的基础上建立道德生命和意义世界。它以自然孝悌的形式出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以四心为基本表现形式,注重发掘善端,深刻对道德本性及道德成长的认识,自觉自明,通过克己抑欲的内心冲突与化解彰显和发明“良知”,进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心性,提高人格的德性修养,体现生命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孟子的“良知”说意蕴丰富,是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良知”说的根源。王阳明在孟子的“良知”说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对孟子“良知”说的解读,他厘清了“心”与“良知”的关系,“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提出“良知”是“心”之本体的观点。王阳明认可人皆有“良知”本体的道德属性,“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具者也。”由此,王阳明提出“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王阳明承袭孟子提出的“良知”是“不虑而知”“不假外求”的先验的道德观点,将“四端”与“良知”结合,提出了“良知即是天理”的观点,“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终始,天理即是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具有先天的理性原则,赋予其普遍性和至上性。他肯定“良知”作为自然道德情感的存在,相信“良知”与生俱来,独立于经验世界,“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