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艺术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五百年来王阳明

五百年来王阳明

2019-05-04

基本信息

作者:郦波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08

ISBN:9787208146792


书籍介绍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本书用故事的方式分享心学智慧,涵养人的精神。用通俗的故事和晓畅的文字,在不大的篇幅内,能让读者快速了解王阳明,了解心学。书中随处可以见王阳明警句、郦波金句,阅读过程中,随处能有恍然大悟之感。


作者介绍

郦波,男,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全民阅读形象大使。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已主讲《五百年来王阳明》、《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救时宰相”于谦》、《清官海瑞》、《评说曾国藩家训》等系列。


目  录

  • 第一章 完人之问与心学之问

  • 传奇开始的地方

  • 完人之问

  • 心学之问

  • 第二章 父亲那座山

  • 叛逆少年

  • 习惯了杰出的父亲

  • 碰撞和较量

  • 第三章 理学那道坎

  • 失踪的新郎

  • 竹林中的感悟

  • 另辟蹊径

  • 第四章 宦官那个坑

  • 初涉官场

  • 刘瑾乱政

  • 只身斗八虎

  • 第五章 生死那道关

  • 诏狱里的蜕变

  • 千里逃亡

  • 赴任龙场

  • 第六章 龙场悟道

  • 观悟生死

  • 岩中花树公案

  • 心外无物

  • 第七章 心学的价值担当

  • 心学不是禅悟之学

  • 拿起而非放下

  • 犀利而非圆融

  • 第八章 伟大的知行合一

  • 席书拜师

  • 徐爱的问题

  • 知行如何合一

  • 第九章 事上练

  • 工作即修行

  • 洞悉全局的智慧

  •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

  • 第二十二章 战或不战屈人之兵

  • 不战屈人兵

  • 来之不易的和平

  • 意外之战

  • 第二十三章 此心光明

  • 听从内心的声音

  • 漫漫归途

  • 历史的回响

  • (目录有所删减)


书籍试读

第二十三章 历史的回想(节选)

阳明心学,就在晚明这个时期,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甚至对整个东亚,尤其是日本和朝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513年,王阳明和弟子徐爱在宁波遇到了日本高僧,时年已经八十七岁的了庵桂悟。阳明师徒与其彻夜长谈。了庵桂悟对阳明心学崇拜之至,成为把阳明心学引入日本的第一人。后经过中江藤树,一个弘扬阳明心学的里程碑式的人物的贡献,使得阳明心学在日本大放异彩。日本明治维新实得益于阳明心学,已是史学界的共识。

同样,当时朝鲜有一个人叫郑齐斗,也是传播阳明心学的关键人物。朝鲜当时也是奉大明为宗主国,以朱熹理学为正统学说,视阳明心学为异端邪说。但是阳明心学一旦落地之后,立刻生根发芽,生生不息。现在去韩国,你会发现阳明心学的影响有多大。

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回到最初的那个根本问题了。在第一章里,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心学之间,圣人之间。一个是民族之间,族群之间。我经常说,我们讲历史,不是为了茶余饭后以作谈资,虽然我们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我们讲历史不能停留在对那些传奇故事的猎奇上。

那么,历史研究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又是什么呢?历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就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三句话里原来最重要的是以人为鉴,因为那个时候魏微刚刚去世。可是最后形成一个成语凝固下来,揭示真正规律的却是“以史为鉴”,说明以史为鉴的规律,价值最大。

我们讲阳明心学,讲阳明先生,不只是因为他伟大。在个人的层面上,他可以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他可以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心。在族群层面上,他可以让我们反思历史,追慕先贤,获得中华民族超越时空不断进取的巨大力量。

我经常跟学生讲,信息太多可能会挤压一个人精神的空间。当自己精神的空间越来越萎缩,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灵魂就沉沦了、迷失了,就找不到了。

不仅在我们被各种信息轰炸、环绕的今天如此,在历史的发展中,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当整个时代陷入声色犬马之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超越精神生活的时候,一个时代都会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当然,专制王权为了统治的需要,常常会用腐朽的思想来蒙蔽人心。因此,阳明心学必须脱颖而出它的一个最大的现实功用,或者说是启蒙作用,就是解放我们的内心。阳明心学在当下中华这片大地上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正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主动克制人性中阴暗的一面。

阳明心学的现实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光明的内心。“致良知”不是简单的良心与道德自律,如果只是如此就不需要王阳明“自百死千难中来”。寻常得到的那种良知,并非真正的良知。良知要从生活的困境中、艰难中悟得。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沉淀下来的那种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致良知就是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找到自己光明的那颗心。有了光明的那颗心,就可以开始一段塑造人生的旅程。他神到群的是和德大系合

第一,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气象。王阳明有句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成就事业,必先奠定人生的格局、人生的气象。格局始于立志,首先要立志,有大志向。有大光明的追求,人生的格局就不一样,气象就不一样,这靠的是对心外无物、心即理的深刻认识。

第二,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归一处,这个一,其实就是致良知的良知了。“知行合一”没有终点,它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一个永远成长的过程。不是心中有良知,心中就没困惑;不是你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到达了一定的地位,就可以高枕无忧。人生的终极追求、人类的光明的终极追求,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理想,在最远的远方指引着所有人光明的追求。它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永远不停止求索之路,这才是伟大的人生智慧,才是伟大的知行合一。

第三,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的境界。有了人生气象,有了人生格局,有了人生智慧,第三步就要构建人生的大境界了。人生的大境界其实就是心学的最终归宿——致良知。因此王阳明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这种境界,当然最恰当的,以他最后的人生遗言来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