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艺术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2020-09-24

基本信息

作者:宿春礼

出版时间:2018-10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54417

 

书籍介绍

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述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的人生智慧,帮助读者正确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目  录

  • 第一章 宽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 欲修身,先养心

  •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 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 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 空心,才能容万物

  • 第二章 诚心: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 朴实的人生态度

  •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 至诚胜于至巧

  • 第三章 进取心: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 志当立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第四章 道德心: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 君子如玉亦如铁

  • 养一身浩然正气

  • 顶天立地,刚正不阿

  • 好德如好色

  • 第五章 孝敬心: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 孝顺在当下

  •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 孝是一种生存品质

  • 能养只是一半的孝

  • 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 第六章 素净心: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 身外物不奢恋

  •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 “财”是静心的拦路虎

  • 养心在于寡欲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徒有虚名不中用

  •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 第七章 决心: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 慎思之,笃行之

  • 把学问用在实处

  •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 第八章 忍耐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 耐住等待,才能苦尽甘来

  • 苦不人心,生命自有芳华

  • 人生需要经过反复磨炼

  • 深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 寂寞是最大的考验

  • 第九章 反省心: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 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 第十章 谨慎心:三思而后言

  •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 言辞不可太露骨

  • 嘴巴闭关,舌头收箭

  • 好话说过了不如不说

  • 少妄言,多好话

  • 第十一章 利他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 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 爱人者人爱之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第十二章 谦卑心:谦受益,满招损

  •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 在其位,善谋其政

  • 低头是一种智慧

  •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 与贪婪断交,与清风作伴

  •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

  • 在低潮时前进,在高潮时退出

  • 第十三章 彻悟心: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 随性生活,顺其自然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 三分能力,七分责任

  • 生命不在拥有,而在于有用

  • 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

 

书籍试读

人贵有自知之明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对父子发生争执,互相控诉对方,想请王阳明为其评理。王阳明听他俩说完之后,对他俩如此说了一番,话未说完,父子俩就抱头痛哭,冰释前嫌而离去。

弟子们都很好奇,问先生:“您对他们说了什么,令他们这么快就有所感悟了?”王阳明说:“我对他们说,舜是世间最不孝的儿子,而舜的父亲瞽叟是世间最慈爱的父亲。”弟子们愕然,继续请教先生。

王阳明解释说:“因为舜常常认为自己不够孝顺,所以他能做到至孝;而他的父亲瞽叟常常以为自己已经非常慈爱了,所以做不到真正的慈爱。瞽叟只想着舜是他从小养大的,今天凭什么不能取悦我、让我高兴,他不知道自己的心已受后妻的影响改变了,还自以为对舜慈爱,所以就越不慈爱;而舜只想着父亲在他小时候是多么爱他,今日不爱他是因为他不够孝顺,于是他每天反省自己不够孝顺的地方,因此就越来越孝顺。”

众所周知,舜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孝子。王阳明之所以说“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是为了让那对互相控诉的父子明白,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自知的获得,又谈何容易!只有经历暴风骤雨的洗礼,雪压霜欺的磨砺,在无数次地跌倒中爬起,才能够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从内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再通过不断修补与完善,向更加完美的人生靠近。可见,自知之明的“贵”字来得何其不易!

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少之又少。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轻了容易自卑,重了则容易自大;只有把握准确,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倘若连自己擅长什么、欠缺什么都不知道,又何谈奋力拼搏、努力改进呢?因此,有人说自知之明是比才能更罕见、更优美、更珍奇的东西,它总是在无边的黑夜中熠熠生光,为不同的人生指引正确的方向。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在深浅之间权宜做人。

有自知之明才能让我们明晓得失、看清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王阳明说,不知道从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上去体认扩充,却去强求他所不能知道的事,强求他所不能做到的事,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道自己是桀、纣心地,又如何能成就像尧、舜那样的事业呢?

人生的旅途有千百条路,是选择距离较远的平坦大道,还是近在咫尺的崎岖山路,因人而异。“成名成家”固然风光,但绝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心想事成”有时候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平淡快乐的生活比功成名就更有意义。无论是能力上还是思想上的力所不及,都有可能陷入理想与现实之间那道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知之明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它能指导人们量力而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