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张卫红
出版时间:2016-07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238
书籍介绍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本书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本书取名“由凡至圣”,意在呈现工夫的实践。在崇尚自由、张扬自我的现代社会,如何把私欲小我之张扬升华为道德主体之凸显、德性大我之挺立,从而实现身心的真正自由,是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课题。
作者介绍
张卫红,哲学博士,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之宋明理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有《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邹东廓年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目 录
一、由凡至圣:体悟本心的工夫阶次
二、阳明学者罗念庵体悟良知的工夫历程
三、良知与自证分
四、当下一念之别:阳明学见在良知之争的关键问题
五、“念念致其良知”何以可能?
六、“信得及良知”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七、以良知开物成务
八、江右王门学者邹东廓之戒惧说论析
九、儒道交融:罗念庵一体两面的终极关怀
……
(目录有所删减)
书籍试读
七、以良知开物成务
清人王士祯有言:“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此“三不朽”中,立德是王阳明(守仁,1472-1528)立功与立言的根本依据。阳明以心性贯通事功的典范不仅使其学说发扬光大,也成为身为儒家士大夫的弟子们在仕宦及乡居生活中效仿追随的榜样。阳明学者们的致良知工夫是如何具体运用到军政、民生事物中的?其在阳明学思想体系中的学理依据为何?心性贯通事功的工夫障难何在?有哪些需要警惕的因素?这些问题在阳明学者那里均有细致深入的探讨,本文择取王阳明及其一传弟子之例尝试论之,以期有助于开掘阳明学的工夫实践内涵,并为现代人将道德修养用之于工作生活提供借鉴。
(一)王阳明军政生涯中的工夫实践及理据
众所周知,良知学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概括总结。就工夫实践而言,阳明自龙场悟道后的一系列任官、讲学经历无不是在保任、锻炼、打磨其所悟之心体。而心性与事功交相磨砺激发并建树显赫的时期,即阳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主政江西的五年间,“宸濠、忠、泰之变”对他的心性考验更是达到了顶峰,也直接促发了致良知学说的提出。阳明自觉将工夫修养与政事结合,他说:“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