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01
ISBN:9787010200248
书籍介绍
包括阳明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如“致良知”的德育修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的家风家训,孝道与诚信;“知行合一”“事上磨练”的实干精神;“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态思想;“觉民行道”基层治理;“人人思廉、全民崇廉”的廉政氛围。本书充分把握、理解、辨析阳明文化的精华,从修身、齐家、为政、格致诚正等方面立论,因此能够为广大读者在总结历史教训,领略阳明思想精华方面提供新内容,并不断思考,产生新的启发。
目 录
学思践悟证初心(代序)——王晓昕
第一章 阳明文化与修身智慧
第二章 传统家训与齐家要义
第三章 “知行合一”与治国实践
第四章 “不忘初心”与使命担当
结语:破心中贼,贵在育德
……
(目录有所删减)
书籍试读
王阳明的逆境是什么?王阳明从京官贬为驿丞,到达龙场时,龙场驿已经破败不堪,加上山中潮湿发霉,根本无法居住。他选择在一个无名山洞住下,潜心研读《周易》,还把山洞起名“玩易窝”。一个“玩”字,既可看出其对《周易》的熟悉程度,又可看出其当时的坦然心态。他还在洞边的小山上搭一间矮小的茅屋,并写了《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从诗中看出,草屋很矮小、简陋。后来,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他搬到东洞居住,将“东洞”改名“阳明小洞天”。每天在洞中看书,睡觉,经常在山中漫无目的地走走。衣裳都打了补丁,寒冷的夜晚想喝点酒增加点体温,可是连酒也没有。雪天里,白昼都常有豺狼三三两两游荡到村头路边觅食;小麻雀也无处找吃的了,全瑟缩在房檐下不再出来。动物是这样,而王阳明的境况也比它们好不了多少。但他还写了“古洞闲来日日游,山中宰相胜封侯”的诗句,表明自己并不在乎这恶劣的条件,还怡然自得。
没有粮食吃,就自己种地,庄稼长起来了,他对庄稼的生长过程感到很新鲜,样样都记录在诗里,认为观察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事上磨炼”的工夫。夏天,王阳明经常在山中酣睡,有时干农活困了就在竹林边的石头上睡觉、看书,十分悠闲。没有为自己当初站出来说话被贬而后悔,对眼前的生活很自得。他亲自劳动,砍柴挑水,还为能自食其力感到欣慰。王阳明一向体弱多病,当时龙场医疗条件落后,他就种些草药,按照书上的方子自己煎熬药汤。还在诗中写到“地无医药凭书卷,身处蛮夷亦故山”,表达了把龙场当作自己的故乡的情感。
在这种情况下,水西土司安贵荣派人送来米、肉,还叫人帮他砍柴挑水,王阳明推辞不受,并修书向安贵荣道谢,表明自己“久仰先生高义”,但自己是戴罪之身,不便前往拜望,今蒙厚爱,无功不受禄。过两天安贵荣又派人送来银两布匹,还送来一匹马及食物,王阳明“愈有所不敢当矣”!送礼的使者很为难,王阳明才收下了米二石和柴炭鸡鹅等,其余钱物都退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