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

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

2022-10-21

基本信息

作者:周月亮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01

ISBN:9787504385611


书籍介绍

这是一本通俗透彻的心学智慧全书,生活感、现场感十足,作者以海外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先生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为底本,并参照多种《传习录》版本,逐条研读、精讲《传习录》中的心学智慧与生活哲学。每日浸读一条,内可修心励志,外可经世致用。


作者介绍

周月亮,当代“心学”名家,国内王阳明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生阶段,周月亮便开始研究王阳明,并深受王学后裔的影响。曾出版《王阳明传》《王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十九讲》《王阳明的心学功夫》《王阳明家书》等多部阳明心学研究著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是国内活学活用王阳明心学智慧的开拓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王阳明后续研究专家和作家。


目  录

  • 序言/心学功夫与人生算法(吕峥)

  • 开篇/找回迷失已久的心

  • 卷上

  • 徐爱引言

  • 门人徐爱录

  • 门人陆澄录

  • 门人薛侃录

  • 卷中

  • 钱德洪序

  • 答顾东桥书

  • 答周道通书

  • 答陆原静书

  • 答欧阳崇一

  • 答罗整庵少宰书

  • 答聂文蔚

  • 答聂文蔚二

  • 右南大吉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教约

  • 卷下

  • 门人陈九川录

  • 门人黄直录

  • 门人黄修易录

  • 黄省曾录

  • 门人黄以方录

  • 后记(程林)


书籍试读

人这一生,就像柳宗元笔下的蝜蝂,一直在做加法,背负着沉重的知识、技术和财富。然而王阳明却提醒人们做减法,警示我们不要被知识遮蔽了良知,被技术异化了良知,被金钱腐蚀了良知。在满足正常欲求的同时,还生命一个轻松洒脱的本然状态。

至于具体法门,则是“静坐体悟”与“事上磨练”,二者缺一不可。没有静坐体悟的事上磨练,常常是妄心躁动的结果;而没有事上磨练的静坐体悟,体悟到的境界终究流于空疏,难以“事理圆融无碍”。

人若内心静定了,牢牢把握大脑的控制权,不被杂念劫持,则自能体认到身心的主宰即良知。

但这只是第一步,他还必须重新动起来,去事上磨练。当然,此时的动已不是此前的盲动,而是在良知指引下的顺道而行。

由于人的根器差异巨大,利根之人,遮蔽较少,相对纯粹,故省去许多去欲去蔽的工夫,入道容易;钝根之人,遮蔽较多,必须痛下决心,层层剥离,方能澈见良知,故修道之路迂回反复。

王阳明因材施教,对利根之人,心学看上去就像是顿悟法门;而对钝根之人,心学看上去又像是渐修法门。他把世人分为圣人、贤人和凡人三种,指出三者的用功方法各自不同。圣人的叫“尽心知性知天”,贤人的叫“存心养性事天”,凡人的叫“夭寿不二,修身以俟”。

换言之,圣人的功夫是“生知安行”,贤人的功夫是“学知利行”,凡人的功夫是“困知勉行”。所谓“生知安行”,即《中庸》里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意思是圣人的天资很高,对世间的大道洞察无碍,因此可以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

所谓“学知利行”,即《中庸》里的“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意思是时时存养,恭敬“事天”(事奉大道)。贤人需下一番功夫,方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所谓“困知勉行”,即《中庸》里的“困而知之,勉强而行”。具体而微,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意即不管祸福穷通,都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努力修身。人的际遇是顺是逆,在天;人的修养是好是坏,在我。将不能改变的事委之于天,将能够改变的事操之于己。

莫说圣人和贤人了,凡人想要做到夭寿不二,都不容易。

许多人得志时修养很好,待人接物谦逊宽和甚至仗义疏财,然其一旦潦倒,便心态失衡,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谁都没好脸色。可见,“达则兼济天下”不易,“穷则独善其身”更难。

逆境永远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故古人云:“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