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诗歌库 修心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王阳明文选读本

王阳明文选读本

2023-08-30



基本信息

《王阳明文选读本》

作者:刘奇,赵伟,刘振宇

出版时间:2019-04-01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9373

 

书籍介绍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王阳明思想的成果,梳理古今研究王阳明的主要成果,以促进中国传统“致良知”“知行合一”教育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宗旨,使普通读者能开卷有益,对教学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刘奇,辽宁沈阳人,普祺集团董事长,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商总会副会长,沈阳市新联会会长,多年来致力于公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捐资建立明明德孔子学堂,主编《论语读本》等明明德教育系列丛书。

刘振宇,辽宁沈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教育交流与教育国际化、教育文化与传统文化教育、华人华侨教育。

赵伟,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辽宁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发表(编着)学术成果50余篇(部)。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编辑出版学。

 

目录

  • 总序

  • 王阳明学说本真及其巩固良心信仰之价值

  • 凡例

  • 一、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

  • 二、教条示龙场诸生

  • 三、送宗伯乔白岩序

  • 四、示弟立志说

  • 五、告谕浰头巢贼

  • 六、教约

  • 七、大学古本序

  • 八、寄诸弟书

  • 九、南赣乡约

  • 十、乞宽免税粮急救民困以弭灾变疏

  • 十一、书徐汝佩卷

  • 十二、答陆原静书

  • 十三、与黄勉之

  • 十四、启问道通书

  • 十五、答刘内重

  • 十六、答顾东桥书

  • 十七、徐爱录

  • 十八、陆澄录

  • 十九、薛侃录

  • 二十、钱德洪录

  • 王阳明年谱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书籍试读

王阳明可谓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千方百计解决明中期的社会问题。儒学发展到明朝中期,严重脱离社会实际;上层管理者多不能做人民的表率风范,却向底层人民屡增盘剥,致使“山中贼”猖獗,而“心中贼”泛滥。国将不国,家将不家。

其于龙场悟道,不是悟一般的道理,而是悟治理天下之大道,天下之广大,天下之混乱,天下之不公,必于人心的方寸之间解决根本问题;使儒学简易化,抓儒学之纲,即抓天理良心。这是儒学的核心,是精髓。

传播“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既适合上层的高修养,也利于不识字者掌握践行儒学的精华。王阳明学说批判了脱离社会实际与脱离人们修养实际的形式儒学,斥责了虚伪的理学,强调圣人之学的实用价值;揭示了儒家思想的根本要害处就在于“良知”“良心”,使人们掌握了这根本要害处,就易于巩固中华民族良心信仰问题与解决社会秩序问题。所以,有人认为王阳明学说是对儒家思想的重大改革,类似欧洲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517年,王阳明先生四十六岁,奉旨平定匪患,践行“知行合一”的学说,酝酿“致良知”的学说。在猖獗土匪面前,不能不镇压,然而此种形势是如何酿成的?如不从匪患之因上治理,今日镇压,明日复起;而土匪又分各种情况致其成匪的,其中多为被裹胁者,不能一律杀戮。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官场的博弈,都成了王阳明践行自己理论学说的考场。王阳明坚毅地践行着自己的学说,欲从思想上使人们明晰儒家思想的真谛而同时践行之,以恢复儒道治国的长远效力。

而这一年,欧洲德国的马丁·路德(1483—1546)提出了对天主教进行改革的学说,即《九十五条论纲》,激烈反对教皇逼迫人们买赎罪券。当时教皇宣称,信众买了赎罪券,持券人就有了忏悔之道,就可以缩短自己或家人和朋友在炼狱受苦的时间。人们几乎把最少的生活消费外的所有钱都买了赎罪券,生活十分艰难。马丁·路德明确表明自己的看法:“赎罪券决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教会的决定只能影响世上众生,在炼狱中不起作用;教皇为炼狱中的人所能做的只是祈祷。基督徒只要真心悔改就得到了上帝的赦免,与赎罪券无关,也就不需要赎罪券。”“基督徒是完全自由的主人,不从属于任何人。”这样,新教就揭去了教皇教廷愚民、盘剥暴利的遮羞布。

这种主张使教众摆脱了教皇教廷非分统治,形成了思想大解放。马丁·路德尊重世俗的社会管理秩序,主张有政府,维护政府权威。这样,新教不但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西方有见识的思想家认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是西方资本主义五百年发展的思想源头,是欧美资本主义伦理形成的基石。

王阳明比马丁·路德早出生十一年。当时,明朝儒家思想进入八股取士的僵化阶段,严重脱离实际,贪官污吏打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旗号,而欺诈百姓,横行乡里,致使苍生涂炭,哀鸿遍野。有担当精神的官员、学者都苦思苦想治国良方,但莫衷一是。于是,王阳明提出“天理良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亲民”的理论学说,力矫时弊。既要统治者、文化人讲良知、良心,知行合一,也要人民讲良知、良心,知行合一。互相讲良知、良心,互相多一分认可,多一分理解,尽量达到各方面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