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王阳明思想与诗歌研究
作者:侯丹
出版时间:2023-06-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16787
书籍介绍
本书内容有三:一者分析阳明心学核心要素对佛教禅学的吸收,揭示了阳明心学与佛禅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二者对王氏诗歌创作的动态性变化特点予以条分缕析,分别表现了以禅入诗、儒禅交融、讲学诗与佛禅结合的特点;三者尝试对阳明诗歌宗教美学境界进行概述。
作者介绍
侯丹,1978年生,贵州黄平人。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毕业。现任职于宜春学院,从事明清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学术交流》《五台山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3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王阳明思想其佛教因素的政治与文化语境
第一节 明前中期的佛教政策及禅宗发展
第二节 明前中期儒士的诗歌与佛禅
第二章 王阳明的佛教因缘及佛学素养
第一节 地域佛教传统
第二节 家族文化背景
第三节 佛教交游
第四节 佛学素养
第三章 王阳明的思想与佛教
第一节 对王阳明心学思想近佛禅的评述
第二节 “心即理”与佛教
第三节 “知行合一”与佛教
第四节 “致良知”与佛教
第五节 “四句教”与佛教
第四章 王阳明诗歌的佛禅意蕴
第一节 初入仕途:“真同摩诘作禅僧”
第二节 贬谪龙场:“况闻休远悟禅机”
第三节 平宸濠叛乱:“禅榻朝慵起”
第四节 平思田叛乱:“幽意自随流水春”
第五章 儒佛融合视野中的王阳明诗歌
第一节 儒语禅意
第二节 儒佛交融
第三节 良知本心
第六章 王阳明诗歌的禅宗美学境界
第一节 现量境和日常境
第二节 直觉境和圆融境
第三节 “桃花”“空”“闲”之境
结论
参考文献
书籍试读
王阳明(1472—1529,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阳明山人等,谥号文成。
他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被王士禛评价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踞绝顶”,儒家所谓“三不朽”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但其文名,常被巨大的思想成就所遮蔽。其实,阳明与当时士大夫一样都有习辞章的经历:
“某蚤岁业举,溺志辞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挠疲尔,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阙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六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之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而世之儒者妄开窦迳,踏荆棘,堕坑堑,究其为说反出二氏之下,宜乎?”
从“溺志辞章”到“稍知从事正学”,虽是阳明为学之一巨变,但纵观其一生为学、为文之历程,阳明认为诗文、圣学二者并不矛盾,甚至诗文是他传达深邃哲思的最佳途径之一。
对王阳明文学创作实绩,中晚明以降大加赞誉者不少: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即说“八大家而下,予于本朝,独爱王文成公论学诸书,及记学、尊经阁等文,程、朱所欲为而不能者”。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又称“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王资本超逸,虽不能湛思,而缘笔起趣,殊自斐然”。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卷四“王新建守仁”条指出“先生在郎署,与李空同诸人游,刻意为词章。居夷以后,讲道有得,遂不复措意工拙,然其俊爽之气往往涌出于行墨之间。荆川之门人,专取其晚年诗以为极则,则可哂也”。
四库馆臣则认为“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纵然诸家视点不一,对阳明诗文成就评价,总体说来都不低。不过,古人论断多是印象式的,缺少系统的文本细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