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作品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王阳明的微笑

王阳明的微笑

2023-11-15

基本信息

《王阳明的微笑》

作者:陈士银

出版时间:2023-08-01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4026380

 

书籍介绍

本书以“王阳明的微笑”为引,勾勒14世纪到17世纪儒家知识分子的命运沉浮。从宋濂、方孝孺,到黄宗羲、顾炎武,从北方的河东学派,到南方的崇仁学派、白沙学派,再到风靡天下的阳明学派,作者继承以儒学名家、名派为主的“学案式”写法,并着重通过科举制度、军政事件、地域分布、身份互动、东西交流等多元化视角,结合主流的史籍以及具体的儒学故事、诗词、小说、图像等小众资料,勾勒出一部全新的明代儒学史。

从荐举为主到科举为主,从理学独尊到心学崛起,从利玛窦东来到“南京教案”爆发,从兴复古学到启蒙思想,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明代儒学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才选拔、求学方式、命运抉择、师生关系、伦理与科技、守旧与革新以及民主、宽容、启蒙等方面的思考。

作者介绍

陈士银,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扬州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礼学、明代礼制等。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仪礼》复原与当代日常礼仪重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外典礼制度比较研究”等课题,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初礼制变革研究”、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明代中期礼制研究”等课题。

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出版著作5部,包括整理古籍《礼记析疑》《礼记陈氏集说补正》,编著《清华有礼:〈仪礼〉复原研究工作纪事》(副主编),专著《慧聚中华:中国思想版图的十二座高峰》《摇曳的名分:明代礼制简史》等。

目录

  • 前言:从世界三大微笑说起

  • 第一章  朱元璋和他的儒臣们

  • 第一节  开国第一科

  • 第二节  废除科举的十年

  • 第三节  师儒之死

  • 第四节  宿儒凋谢

  • 第二章  死生之变

  • 第一节  文不足为

  • 第二节  读书种子绝矣

  • 第三节  方孝孺物故后

  • 第三章  北方之儒

  • 第一节  一月映万川

  • 第二节  河东夫子

  • 第三节  关学南下

  • 第四章  南方之儒

  • 第一节  镰刀与三文钱

  • 第二节  布衣胡居仁

  • 第三节  静坐澄心

  • 第五章  阳明弟子遍天下

  • 第一节  龙场之心

  • 第二节  王阳明的微笑

  • 第三节  满街圣人

  • 第六章  自鸣钟、十字架与四书五经

  • 第一节  从里斯本出发

  • 第二节  科技·科举·妇女

  • 第三节  儒耶之辩

  • 第七章  儒学、党社与荷兰东印度公司

  • 第一节  东林党人

  • 第二节  回不去的复社

  • 第八章  遥远的启蒙

  • 第一节  天子是主人,还是过客

  • 第二节  黄宗羲式的学校

  • 第三节  儒学何以值得尊信

  • 参考文献

  • 明代儒学大事编年

书籍试读

从世界三大微笑说起(一)

公元1529年初,两广总督王守仁乘船抵达南安(在今江西赣州)。敉平南部叛军后,他告病请归,并举荐巡抚林富代理职务。没等朝廷回复,他便离开军营,动身返乡。抵达南安时,王守仁一病不起,大限将至。

时任南安府推官的弟子周积心情悲恸地守护在先生床前,嗫嚅着请示遗言。谁知阳明先生丝毫没有悲戚之色,反而微笑着说:“此心光明,复何言?”话音刚落,阳明先生缓缓闭上双眼,魂归道山。

综观中外历史,有三大微笑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第一大微笑是摩诃迦叶的微笑。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弟子不明其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祖看到后,当众宣布将其立为自己涅槃后的领袖:“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因为这个微笑,摩诃迦叶也被奉为佛教禅宗的祖师。

第二大微笑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公元16世纪初,和王阳明同时代的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根据佛罗伦萨一位富商的夫人创作了著名的肖像画《蒙娜丽莎》。“蒙娜丽莎”是英文Mona Lisa的音译,意为丽莎夫人。根据意大利语La Gioconda,则译为无忧无虑的夫人。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蜚声寰宇。

第三大微笑便是王阳明的微笑。一般而言,凡人贪生而怕死,临终之际,大惊失色、恋恋不舍者比比皆是。可是,王阳明为什么弥留之际还会微笑?他究竟在笑什么?

关于世界三大微笑的解读,并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笔者的浅见,摩诃迦叶的微笑是领会佛教真谛的微笑,代表佛祖和迦叶师徒传承的默契;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文艺复兴的微笑,代表民众走出神的光环,绽放人的魅力;王阳明临终前的微笑则是儒者的微笑,是内圣与外王的结合,是从心所欲的超越。

毫无疑问,明代儒学以王阳明为第一流代表。他既开创了足以匹敌程朱理学的阳明心学,又立下了平定宁王叛乱这等盖世功勋。无论放在公元16世纪,抑或有明一代(14-17世纪),乃至整部中国儒学史中,王阳明都堪称内圣、外王的完美典范。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阳明之前一百多年,明代儒学源远流长。从宋濂、方孝孺到曹端,到北方的薛碹及其河东学派,再到南方的吴与弼及其崇仁学派,尤其是吴与弼弟子陈献章的出现,发阳明心学之先声。

……

明宣宗并不缺乏发动战争的锐气,他即位之初率军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即可窥见一斑。他反对用兵安南,因为无益于大局。他对祖父朱棣动辄派遣船队远下西洋的宏大做法并无好感(郑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都发生在永乐时期)。这类活动并非经济驱动,看似扬我天威,实则劳民伤财,便及时叫停。明宣宗内用儒术之臣,外停无谓之师,看起来不够雄才大略,也没有万国来朝的威风,但正是这种适可而止的智慧打造了明朝历史上唯一的盛世。

相较于其他皇帝,明宣宗是一位“向下看的皇帝”,也是比较接近儒家“王道”“仁政”的皇帝。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儒家传统对贤君明主的渴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贤君也会造成危害(我们姑且称之为“贤君危害论”):由于自身的贤明导致君主威权的强化,促使民众更加顺从,一旦本人及其后继者将这种威权滥用于危险的行动,国家就会陷入崩溃之中。比如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在位期间轻率地发动对外战争,自身被俘,而“土木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也让大明的国运急剧下沉。

回溯“仁宣之治”,我们发现,国家政策一以贯之,与民休息。即便如此,君主还会自责、罪己,表达对不能敬天爱民的惭恧。仁宣时代,君主不像朱元璋、朱棣那般有为,国家也不需要方孝孺、练子宁式的悲壮抗争,不需要王守仁式的盖世武功,不需要东林党、复社式的激浊扬清。居上位者力避好大喜功,居下位者才可获得安生。

故此,贤君明主、儒学宗师的出现未必就是福音。物不得其平则鸣,儒学宗师及其伟大学说的出现也多见于不平之世。从君主、重臣,到地方官员,到在朝在野的万千儒者,“卑之,毋甚高论”,反而是黎民苍生的福分。走笔至此,我们似乎更能理解王阳明微笑之余遗言而欲无言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