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从良知日用到经世致用》
作者:陆月宏
出版时间:2023-01-0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75349
书籍介绍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围绕王阳明逝世后阳明后学对良知观念的争论,深入探讨了各派在天理-人伦与心性-道德之间的争执。作者具有严谨的考证与贯通古今的闳通深识。本书对研究阳明后学思想发展与明清之际经世之学的思潮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作者介绍
陆月宏,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比较与伦理学。著作有《顾炎武》《顾炎武天下经世研究》与《从良知日用到经世致用》等。
在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译著《历史主义的兴起》《20世纪思想史》《施特劳斯、韦伯与科学的政治研究》《邪恶》与《哲学的场景》等。在《学海》《南京社会科学》与《江海》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有《伽达默尔诠释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继承》《顾炎武的明道经世之学发微》和《君子“为政以正”的境域化解读》等。
主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方现代性中权力意志与道德困境互动的精神史研究”。译著《历史主义的兴起》2014年9月获得江苏省社科 成果二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纵横操纵由良知
第二章 良知日用
第三章 赤子之心
第四章 庸德庸行之学
第五章 名教与真机
第六章 作为经世津梁的气学
第七章 以经世道德践履救治现成良知
第八章 从心学批判走向行己有耻
第九章 生活本体论
第十章 君子为学以明道救世
第十一章 拨乱反正,舍礼其谁
第十二章 天下国家即至理之流行
第十三章 由崇德性转向道问学
第十四章 汉宋之争
参考文献
后记
书籍试读
儒学之所以为儒学,是由于它对现实人伦世界的强烈关注,是由于它对性善的坚信从而对工夫操持的强调。
进入明代中叶,程朱理学日益僵化,天理-人伦成为拘束士子的天网。阳明心学由于兼顾天理-人伦与心性-道德,从而迅速赢得士子们的心灵。阳明将精神的热情从天理转向人的自得自足之境,与明代士人在政治高压下从得君行道转向觉民行道有关。
但是在阳明心学中,始终存在天理-人伦与心性-道德之间的争执。阳明后学的激进派强性-道德的逍遥与解脱,保守派则强调天理-人伦,从而逐渐回向程朱理学。是向左走向良知,还是向右回向人伦?明代中晚期的心学,主要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了不断的演变。
王艮强调百姓日用即道,突出良知说的生活化和现实化,在实际践履中产生了弱化甚至取消工夫操持的倾向。在泰州学派中,始终存在人伦实践与良知本体之间的巨大张力。鉴于泰州后学的各种弊端,罗汝芳努力修正现成良知,着重强调人伦世界中的孝弟慈实践,表现出自然与道德相合的圆融色彩。“天台重名教,卓吾识真机。”在耿定向与李贽长达十余年的争论中,核心问题在于入世与出世、人伦与、道德之学与性命之学的关系。
在包括泰州学派在内的心性之学转向经世之学的过程中,气学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这是因为,由于气学把的本体意识转变为实然的宇宙根源意识,因此将尊德性转变为了道问学。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义理之性为气质之性所取代,气机生化的历史意识的崛起。
明末清初,由于天下分崩离析,对人伦秩序的关注成为华夏文明是否延续的生死攸关问题,思想界重新将目光投向了先秦六经。
针对当时良知现成论者径任本体而取消为善去恶工夫的现实,顾宪成试图以朱学工夫彰显阳明学本体,从而使学风重新变得笃实。顾宪成及东林学派以工夫实践救正良知本体流于虚空的思路,后经刘宗周以及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继承和发扬,终于使得学术风气由虚转实,开启了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思潮。
在椎心的之痛中,明遗民对明末士风的浇漓轻薄和学风的玄虚浅薄进行了无情批判。顾炎武从经世立场出发重新解释致知格物,要求士子“博学于文”,倡导平实可行的行己有耻主张。在保国保天下的时代潮流面前,将心性之学束之高阁而转向经世实务,实乃顺理成章之事。
经学直接关系到保天下之事,因为惟有经学才能正人心。经世之学必定重视礼。这是因为,礼学有助于稳固儒家社会秩序,有助于恢复纲常伦理,有助于存道统。顾炎武坚持经史同源,自觉地以经史互训,尤为擅长寓经世致用于典礼制度的考证。在博学而缜密的考证中,洋溢着顾炎武担当天下的救世情怀与贯通古今的闳通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