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艺术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图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

图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

2024-01-25

基本信息

《图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哲学》

牧若山 著

出版时间:2023-06-01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42195

 

书籍介绍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及其重要启示与深远影响。在如今这样一个生活日趋繁杂纷乱、心灵日趋疲惫不堪的时代,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领略王阳明心学智慧的精髓,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走出心灵的黑暗与迷茫,获得成功与幸福的人生。

书中不仅对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与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解析,并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完整的认识,获得“知行合一”的智慧与力量!

 

目录

  • 第一章 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 清水芙蓉,纯然初心

  •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 真心着眼,敦本尚实

  • 朴实的人生态度

  • 泰然自处,真心生活任天然

  • 至诚胜于至巧

  •  

  • 第二章 此心不动,胜负已定

  • 欲修身,先养心

  •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 顺境逆境都能从容

  • 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 不动心,不烦恼

  • 心平气和,不骄不躁

  •  

  • 第三章 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 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

  • 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 凭良心办事

  • 养一身浩然正气

  • 君子如玉亦如铁

  • 爱人者,人必爱之

  • 得人心者得天下

  •  

  • 第四章 宅心仁厚,心宽是福

  • 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 宅心仁厚,学会宽容

  • 学会忍让,善待他人

  •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 恕人之过,释人之嫌

  • 不急人怒,忍让内敛

  • 忍小事,成大事

  •  

  • 第五章 自省吾身,常思己过

  • 终日不忘反省

  • 有事省察,无事存养

  • 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 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

  • 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

  • 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 君子改过,人皆仰之

  •  

  • 第六章 清心寡欲,知足常乐

  • 正确对待欲求

  • 养心在于寡欲

  •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

  • 在名利中寻回单纯

  • 荣辱毁誉皆泰然

  • 心安理得,知足常乐

  • 安贫乐道也是信仰

  • 生命不在拥有,而在有用

  •  

  • 第七章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 志当存高远,路从脚下行

  • 如何知行合一

  • 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 慎思之,笃行之

  • 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 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去做

  •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  

  • 第八章 事上居下,不必显露

  • 礼让功劳、不露锋芒方能安身

  • 在低潮时进去,在高潮时退出

  •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 有一种智慧叫低头

  • 聪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装糊涂

  • 点亮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

  •  

  • 第九章 不惧逆境,不畏吃苦

  • 身陷逆境,其实别有洞天

  • 面对成败,淡定处之

  • 苦是乐的源头,乐是苦的归结

  • 耐得住寂寞,才能苦尽甘来

  • 人生需要经过反复磨炼

  • 忍得一时方能成就伟业

  • 生命自有芳华

  •  

  • 第十章 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 要做切己的学问

  • 不必迷信权威

  • 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

  • 不做“书呆子”

  • 人须在事上磨,才立得住

  • 先讲人性,再求事功

  • 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

 

书籍试读

一个悟道的人往往不屑于卷入无聊的争辩当中。其实,那是在浪费一切,真知是不可能靠争辩得出来的。王阳明少年求学,40岁时,在龙场的一个夏夜,他突然顿悟,欣喜若狂地跳下石床,欢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那个时候很奇妙,他脑中的所有知识、经验、见解都自动排列了开来,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思想。由此,他的心学体系正式形成了。

就这样,他知道了“为学之要”和辩论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一个悟道的人能清醒地判断:什么是我们值得珍惜的,什么是我们应该舍弃的,真实的和虚假的是什么样的,有可能把握的和暂时不可能把握的是什么样的。你有可能能够看见那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可能看不到,不需要争论,就算要争论,那么只能证明两个人都看不到。

吃到肚子里的并不都是有营养,有营养的必然是滋养身心的。赚到手的不一定是钱,钱花出去才能让自己的身心快乐。也就是说,学问不一定条条是道,学而必须对身心事业有所裨益。

因此、一个在感悟道理的人只求能够实实在在。这一点王阳明十分清楚,因此他一直用“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自己身心上理会”来教导学生,这种途径才可能感悟到道理。

争论,通过沟通可以彼此分享,相互补益,这样才能知道别人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沟通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效沟通,一种是有效沟通。如果你的话对方不接受或者不理解,那么便是无效的沟通,假若对方一定要和你争个你死我活,这样的沟通不仅没有效力,甚至可能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只有对方接纳了你的意见,这种沟通才能起到作用。聪明的人只会进行有价值的沟通。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大致的意思是说:对某些人说的话说不说都行,等于是失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对别人说了不该说的话、等于是失言。聪明的人既不会失人,也不会失言。

王阳明是聪明的人,但是不可避免地也有失言的时候。有一次,他和一位老儒聊天,他们俩格格不入,过后他只能将老儒送走,坐在椅子上后,脸色很忧伤,半天都没有说话。弟子钱德洪询问他们交谈的情况,王阳明说:“方圆凿柄,格格不入,圣道本来坦易,世上的俗儒自加荒塞,终身陷于荆棘场中而不悔,我没有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

有学问的儒家们一辈子都在读书,守了一辈子旧,内心的偏见却十分坚硬,怎么可以得到道呢?王阳明和他们谈论不过是浪费口舌而已。通常情况下,只有功夫不好的人才喜欢争辩,他们对自己的所讲是否正确并不是很在意,但是却一定要取得争论的胜利。如果你说南方比较暖和,他会反驳说北方更暖和,原因在于北方有暖气。倘若下次你按着他的意思来,说北方人不能冻,他会说北方人冻得厉害,而且还能讲出一堆的大道理。

总的说来,他并不在意事实,而只是想自己争得赢。原因是什么呢?功夫不好的人自然没有多少自信,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就需要自己有真知实干,他们肯定自我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在争论中获得胜利。倘若失败,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伤。王阳明没有必要和人争论,因而他这样教导学生,“切忌轻自表暴,引惹外人辩论”。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你并没有争辩的意思,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是别人却喜欢争论,偏要跟你进行一番理论,你怎么都不能躲开,还不如尽量少发表一点意见,少惹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