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治事阳明——一生精神在江右

治事阳明——一生精神在江右

2024-02-28


基本信息

《治事阳明——一生精神在江右 》

方志远 著

出版时间:2020-06-01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0516582

 

书籍介绍

本书从王阳明的学习、婚姻、成长、功业、传道、陨落、思想遗存等方面详细地道出王阳明与江西的关系,并以此为脉络,梳理其光辉不朽的一生,总结得出黄宗羲先生在《明儒学案》所言的“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作者介绍

方志远,1950年2月12日出生江西吉安。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1968年参加工作,1994年8月加入民进。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著有《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明清江右商帮》等。应中央电视台之邀,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录制《大明嘉靖往事》《万历兴亡录》《国史通鉴》等节目,为国内颇有影响力的通俗历史讲解专家。李伏明,井冈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教授,江西省王阳明研究知名学者。著有《江右王门学派研究》等。

目录

  • 第一章 另类少年,结缘江西

  • 新婚之夜

  • 拜谒娄谅

  •  

  • 第二章 续缘江西,主政庐陵

  • 龙场悟道

  • 庐陵风情

  • 政在亲民

  • “卧治六月”

  •  

  • 第三章 巡抚南赣,“破山中贼”

  • 南赣乱局

  • 途中插曲

  • 谋划在先

  • 漳南用兵

  • 横水桶岗

  •  

  • 第四章 巡抚南赣,“破心中贼”

  • 攻心为上

  • 祥符宫变

  • 三县并设

  • 乡约教化

  • 赣州传道

  • 随缘点化

  •  

  • 第五章 置九族祸,平灭叛藩

  • 宁府是非

  • 风云骤起

  • 虚虚实实

  • 椎舍决战

  •  

  • 第六章 “危疑之际,神明愈定”

  • 正德皇帝

  • 祸福之间

  • 良知在“致”

  • 王艮拜师

  •  

  • 第七章 钟情南赣,体道匡庐

  • 南赣情怀

  • 体道匡庐

  • “心学”传承

  •  

  • 第八章 官场内外,此心光明

  • 官场内外

  • 再临江西

  • 此心光明

  •  

  • 第九章 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 昌盛之区

  • 心学沃土

  • 江右诸贤

  • 书院讲会

  • 流风久远

  • 后记

书籍试读

长期的苦苦探究,苦苦思索,终于使王阳明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他突然感悟到,所谓的天理,所谓的“物之理”,所谓的圣人之道,其实全部只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的与生俱来的禀性之中。也就是说,“心外无物”,“心即理”,生命的价值,其实就在于自己的内心之中,而不是外部的环境条件,不是外在的知识、权势、地位……因此,成为圣贤的方法与途径,只能向自己的心中去挖掘去寻找,向外探求天理是缘木求鱼,当年格竹子正是犯了这种错误!这就是使王阳明脱胎换骨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年谱》对此做了十分传神的描述:“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是,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王阳明睡梦当中,仿佛有神人告诉他人世间的真理,给他解开了长期以来困扰他的“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不由欢呼雀跃起来。他的三个僮仆也从梦中惊醒,惊愕地望着无比惊喜的王阳明……

这一情景当然只有王阳明本人清楚。无论如何,王阳明的确感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无物”,“心即理”,并认为这是人世间的绝对真理!他立即将这一感悟与自己记忆中的“五经”内容进行印证,觉得一一契合,毫无障碍;而和朱子的解读进行印证,却处处抵牾。王阳明因此认定: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汲汲于追求“圣道”的诸“同志”,之所以总是达不到目的,总是觉得无处着力,都是因为被朱熹引向了错误的方向,所以处处是迷障,处处是陷阱。现在好了,迷障被揭开,陷阱被除去,可以直接和圣贤对话、和圣贤沟通,进而使自己成为圣贤了。

发现了人世间的绝对真理,有了精神上的飞跃,王阳明便能够用圣人的独特领悟讲给他人听,既包括远道而来的学者,也包括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僮仆。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不期而遇的一个机会,使王阳明这个被朝廷驱逐的犯官登上了贵阳书院的讲席,进而为贵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任贵州提学副使的席书本来就知道王阳明,对王阳明受廷杖一事感佩不已。此时他听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及讲学一事,作为地方文化教育的主官,席书觉得,贵州的文化教育太落后了,是不是可以邀请王阳明为贵州教育和文化做出贡献,因此他决定亲自到龙场看望王阳明。

稍事寒喧,席书直切主题,询问朱、陆二家学说的异同。如果是在昔日北京,王阳明或者会侃侃而论,指责朱学之非。但如今,一个是不人流的犯官,一个是负有弘扬“正学”即朱子学使命的提学副使,正四品朝廷命官,王阳明自然不能直接回答席书问题,而是告诉他自己最近的心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心外无物”,“心即理”,并进一步概括为“知行合一”。席书闻所未闻,将信将疑地回到贵阳。

做事极其认真的席书第二天又来到龙场,再次向王阳明请教。这次,王阳明侃侃而谈,从历史到现实,从经典到生活,反复论证“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反复论证“知行合一”。席书似乎有些感悟,但依然觉得似是而非。如此往复四五次,席书终于相信王阳明的观点是正确的!回到贵阳后,他主持建起了贵阳书院,广择本省学子,邀请王阳明到书院设席讲学,王阳明欣然接受。王阳明知道,这是传播他的新思想观点的绝好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