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艺术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心法:传习录中的知与行

心法:传习录中的知与行

2024-04-11

基本信息

《心法:传习录中的知与行》

宗承灏 著

出版时间:2017-10-0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93352

 

书籍介绍

本书以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索,以为什么要提出心学、什么是心学、什么是高层次的心学为辅线索,将王阳明一生行事与其弟子所著的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充分糅合,事迹为行,录为知,穿插来写,上行下知,逐篇解读。全面介绍了王阳明的传奇人生,更解读出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

作者介绍

宗承灏,新一代非虚构历史作品领军人物,著名专栏作者,“中国好书榜”获奖作家。专注于分析和解构中国历史上各大利益集团的生存竞争与博弈规律,文笔如刀,抽丝剥茧,往往一针见血切中问题之要害。已出版《大明朝(1368—1644):从洪武到崇祯的权力变局》《帝国往事(605—758》:隋唐大繁华背后的暗伤》《武则天帝王笔记》等多部畅销作品。

目录

序章 读懂王阳明,就懂了当下

行一 人生的头等大事

知一 开出一树好花

行二 重要的是心有方向

知二 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行三 凡知觉处便是心

知三 一颗心与世界的交锋

行四 装满自己,再倒空自己

知四(上) 处处须因事得宜

知四(下) 圆满不过是看上去很美

行五 生命是一场自我期许

知五 尽其言不如静其心

行六 让良知收获真自由

知六 人要活出一个真知

行七 繁华深处莫忘初心

知七 活好当下,才有诗意和远方

行八 得力处,便是用力处

知八 自己不足道,内心却强大

行九 来者不拒,去者亦不留

知九 半途离席的人生也完美

行十 让我们破了心中那个贼

知十(上) 人生需要一个关键词

知十(下) 一定要在“事上练”

行十一 静时念念去人欲

知十一 心何尝有内外之分

行十二 动与静,源于内心的恐惧

知十二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行十三 无心方能真放心

知十三 圣人之心如明镜

行十四 人人心中有仲尼

知十四 汝心同归于寂

行十五 听从良知的召唤

知十五 无善无恶是天理

完结篇 人生达命自洒脱

 

书籍试读

知一 开出一树好花(赏析)

 

据说,王阳明小的时候就有了做圣贤的想法。虽然这时他的圣贤理想还不够真实,但是可以看出,他为自己谋划的人生路径迥异于大部分同龄人。也许有人会问,在王阳明的内心世界里,他所认为的圣贤到底有着怎样的面目呢?

《传习录》第一篇就是“新民”与“亲民”之争,或许可以为我们的认知打开一个缺口。

王阳明与朱熹在“新”与“亲”上各执一词并非文人之间的炫技,是两人在政治价值取向、为政理念上存在着差异。王阳明作为后辈,并没有冒犯朱熹的意思。心学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王阳明独自开创的,在一定程度上,心学只是对儒学道统的一种继承和开创。

作为王阳明的首席弟子,徐爱心有疑惑,他问王阳明:“《大学》一书,明明德确实很重要,可是为什么又要强调‘亲民’呢?”

王阳明的回答是:“在儒学中,修己和治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说像我父亲这样一个人,如果有一天从风光无限的京官生活一下子跌落尘埃,生活的困顿且不去说它,最难忍受的还是世人的白眼,尤其是来自那些不明底细的故交旧友的非议。到了那时,生有异才有什么用?笔绽莲花又有什么用?也只能以文章为游戏,自轻自贱了吧。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如果再无一点儿精神的空间,那真要把人给生生闷死。修禅,遁迹山水,都是为了解脱。说是万念俱空,一丝不挂了才去潜心禅修,但实际上还是对现实俗物眼不见心不烦的逃避。‘明明德’是要倡立天地万物一体的本体,也就是关注我们的精神世界;亲民(关怀和爱护民众)是天地万物一体原则的自然运用,也就是在追求精神世界同时,更要实实在在地去接地气。”

他同时还说:“明明德必须要体现在‘亲民’二字上,只有亲民才能彰显出光明的德性(明明德)。比如我们爱自己的父亲,同时也要兼爱别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做到这一点后,我们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实地同自己的父亲、别人的父亲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亲成为一体。只有成为一体,孝敬父母的光明德性才能完全彰显。”

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善政理想就是,君王个人或辅助君王的人都应该洗涤身心,成为有德之人。不仅如此,他们作为统治者,还要使被统治者也成为有德之人。

王阳明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同时又是天底下最高级的动物,因此要特别关注人自身的病痛苦难,要重视人的自由性和主体性,否则的话,为政者就没有是非之心。

王阳明确信,如果这个世界每一个个体都能推己及人,由远而近,将恻隐之心投注于每个人,那么这个世界就可以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生命时时欲飞,然而在道德的重扼下,却总是飞不起来。有时看似轻盈地将要越过去,还是会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拽着,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起来。

人来到这个世界究竟应该怎样活?走什么样的路?立什么样的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阳明一生都将在这几个问题上打转转,而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用黄宗羲的话说:“以心学教天下,示人作圣之路,改变了理学将心物分为二的错误路线,让人步趋唯诺,无非大和真觉。”

在《传习录》中有一篇关于立志的篇章,王阳明的弟子唐诩问:“立志就是要时常心存善念,就是要为善去恶吗?”

王阳明认为,人心存有善念之时,才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特征之时,所以善念对于人心而言本该是人心的常态,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存善念,所谓的“立志”并不是要人心去开疆拓土,去创建善念,而是持守此天理不失的“守成”之道。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只是立志到熟处而已。精神、道德、言行举动,大多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间的人和万物都是这样的。

生命不管处于何种阴暗崎岖的境地,都能感受到云遮雾掩背后那一丝“良善之光”在向你招手,而人的主观克制之力可以在瞬间引导良知重现,而不是让你在阴霾之中越陷越深。生命的本性是阳性的,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存此良善之心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

而在修持此心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收敛”二字,也就是谦虚、谨慎、不抛弃不放弃、不好高骛远。而与之相反的状态是发散,发散就是指一个人始终处于激进的、亢奋的状态,结果导致用力过猛,步子迈得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