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艺术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2024-04-18


基本信息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张超 著

出版时间:2013-07-01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95113

 

书籍介绍

本书分为十四篇,每一小节文章开头均以王阳明的一句或一段经典言论做引,在正文具体展开论述其思想的精炼和智慧所在。本书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从修心、学问、行孝、自省、立志、德性等十四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修身处世的心学智慧。

目录

  • 第一篇 王阳明心学之心力篇:洞察自己,挖掘人心一点“灵明”

  • 关注内心,勿失本体

  • 重返童心,找回心之本源

  • 人人都有一颗圣人之心

  • 心如明镜,才能随时而变

  • 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为内心注入信心的力量

  •  

  • 第二篇 王阳明心学之淡定篇: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 心在静处,不被荣辱左右

  • 修得不动心的境界

  • 净化内心,不被身处的环境所束缚

  • 保持内心的安定,从静坐开始

  • 拥有一颗清净心,摆脱外界环境的干扰

  • 心不妄动,获得悠然自在

  • 面对失败,淡定是唯一的选择

  •  

  • 第三篇 王阳明心学之学问篇:学习,需从心上下工夫

  • 智慧源于内心,不假外求

  • 见多识广才能更好地致良知

  • 学问要点化,但不如自己领悟

  • 使学问融会贯通于内心

  • 做学问要循序渐进

  • 抛弃华丽的文饰,注重文章的实质

  • 要有消化知识的能力

  • 远离尘嚣,品山水之美

  • 有一种智慧叫“心上学”

  • 保持心体的中正平和

  •  

  • 第四篇 王阳明心学之行孝篇: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 孝顺父母就在当下

  • 以父母待己之心孝顺父母

  • 使父母无忧是行孝的基础

  • 能养不是孝,要有孝顺的心

  • 用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孝顺

  • 孝敬父母要发自内心

  •  

  • 第五篇 王阳明心学之自省篇:正视和纠正自己人性中的弱点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淡看毁誉得失

  • 不要人云亦云

  • 少空谈,多实践

  • 从反躬自省中完善自己

  •  

  • 第六篇 王阳明心学之立志篇:心之所向,终能抵达

  • 立志,为人生找到方向

  • 坚持自己的心之所想

  • 确立远大志向,成就大事业

  • 确立人生方向时不要好高骛远

  • 确立志向之时心须正

  •  

  • 第七篇 王阳明心学之德性篇: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 仁者视天地万物为一体

  • 德为导向,才是基础

  • 做人当做“大丈夫”

  • 有志之士当养浩然正气

  • 好德如好色

  •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 克制怒火,不迁怒他人

  • 以真诚之心待人待己

  •  

  • 第八篇 王阳明心学之宽心篇: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 看破繁华,不动于气

  • 调整心态,不因环境变化而变化

  • 心存一份豁达,才能放下怨恨

  • 安贫乐道,独守内心的清净

  • 顺其自然,不做超出自身条件的事

  • 少一些机心,少一些痛苦

  • 淡然面对荣辱毁誉

  •  

  • 第九篇 王阳明心学之包容篇: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 知进退,得饶人处且饶人

  • 博大胸襟助你成就非凡事业

  • 不急不怒,忍让内敛

  • 小事不忍,难成大谋

  • 宽容安抚,以德化怨

  •  

  • 第十篇 王阳明心学之官道篇:修己以安人,造福一方

  • 做官即做学问、修德业

  • 赏罚要及时

  • 教化风俗,潜移默化改变人心

  • 诚心爱民、忠心谋国

  • 为官不可丢失气节

  •  

  • 第十一篇 王阳明心学之做事篇:顺其情,因其势,趁其机

  • 人须在事上磨,才立得住

  • 做事业切忌急于求成

  • 重视眼前那些细小的事

  • 随机应变,顺势而动

  •  

  • 第十二篇 王阳明心学之交友篇: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 朋友如镜,可以正衣冠

  • 朋友之间互相谦让就受益,互相攀比则受损

  • 少一些规劝指责,多一些奖励赞美

  • 不要轻易指责别人

  • 真正的友谊没有距离

  •  

  • 第十三篇 王阳明心学之死亡篇:不以生喜,不以死悲

  • 生死如同昼夜变化

  • 莫把生命看得太重

  • 认清生命的意义

  • 须从根本求生死

  •  

  • 第十四篇 王阳明心学之圆满篇:此心光明耀天下

  • 抛开杂念,让心空灵不昧

  • 养心,把良知应用到万事万物上

  • 根据心来行事,才能享受快乐

  • 知行合一的真意

 

书籍试读

王阳明认为,心为天地万物之主,人心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因而才有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说法。王阳明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心学。所以,心的力量不容小觑,它充满了人类最真实的渴望,也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力量。顿悟了心的力量,我们将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人生。

“人之初,性本善”,王阳明认为心就是天理,人的语言、行为等外在表征,则多为其复杂内心的反映。欲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规范或是达到至善的境界,则要从其内心入手,只有内心达到了至善的境地,其外在的言行举止才能表现出善的一面。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心是什么?从医学角度来说,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但对于俗世的人来说,心是思想的主宰,人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心的指挥。

身在浮世之中,总有很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明代大儒王阳明早年习儒,在禅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艰难困境中顿悟儒道之简易博大,“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因此而创心学一派。王阳明把心学浓缩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一天,了空禅师在外弘法,途经一条山路,被土匪打劫。了空禅师看着土匪们,扑簌簌地掉下了眼泪。匪徒们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一个胆小的和尚!”了空禅师说:“我不是因为害怕才流泪,对于生死,我早就不放在心上了。”“那你为什么流泪呢?”匪徒们好奇地问。

了空禅师说:“你们年轻力壮,非但不为社会贡献,却在此拦路劫财危害社会,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不仅遭人唾弃,国法难容,将来还要堕入耳鼻地狱,遭受苦难。我是为你们难过才流泪啊!”

匪徒们听了,感动之余,竟然抛下贪婪之心,皈依到了空禅师门下,从此变成了虔诚的修行人,心性与行为也与往日大不相同。

万恶的匪徒为何会弃恶从善?皆因他们本有良知,以前“失其本体”,现在回归正位,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而是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王阳明用一生的经验总结出一句话:“心”左右一切。做好事来源于内心,做坏事也来源于内心。心中所想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正如王阳明所说:“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意思是说,人的心体上不能存留一丝杂念,就像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一点沙子没有多少,却使人满眼昏天黑地,看不清世界。这一念头不仅仅是指那些恶的私念,就是好的念头也不能存留。王阳明以此劝诫人们时时保养自己的良知,不让它被物欲所沾染。

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内心的想法。不让世俗的虚名侵占自己的心灵,失去自我。只要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那么在任何复杂的世界、任何复杂的时代、任何复杂的环境,都可以永远保持自己最初开始时的心境,保持自己的良知,并不断地按照良知来进一步“格物”,才可以真正做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就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事物,体察事物之后,知识才能被自己真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