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郦波评点《传习录》
郦波 著
出版时间:2022-10-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50250
书籍介绍
本书与当今图书市场上刊行的《传习录》有所不同,系郦波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治学心得,精心点评,切实融入自己的深刻感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有颇多独到之处。本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阅读,既有评点,又有注释、全译,揭示心学的精华,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全面了解、体会阳明思想。
作者介绍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唐诗简史》《宋词简史》等。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获评2017年度“中国好书”,《唐诗简史》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60强。
目录
卷上
徐爱录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陆澄录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薛侃录
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
卷中
答顾东桥书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启问道通书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答陆原静书
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又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答欧阳崇一
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不同
答罗整庵少宰书
道必体而后见,道必学而后明
答聂文蔚
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
良知之妙用,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
教约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卷下
陈九川录
身、心、意、知、物是一件
黄直录
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黄修易录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黄省曾录
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
钱德洪录
圣贤只是为已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黄以方录
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书籍试读
人类文明的命运在当下确实不乏岌岌可危处——数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无情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俄乌战争的爆发,让世界局势更加波诡云谲;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做法,让“全球化”的趋势面临逆转的危险;技术迭代所产生的副作用导致“碎片化危机”,而“碎片化危机”正在从身心各方面严重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赓续机制……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每一个普通人又该如何在世俗的洪流中把握自我的内心与命运?
对此,阳明心学确实提供了高智、高能的解答方案。阳明心学产生的时代,是五百年前明中叶市民阶层初步展现独特历史风貌的年代。其后,因为阳明心学的兴起与迅速传播,伴随着人性的初步解放,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独特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当然,就严谨的史学视角而论,这一阶段能否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还有很多可商榷之处。但在心学的强大影响之下,阶层壁垒松动,社会心态转型,甚至商业精神开始逆袭,都是不争的事实。更不用说后来心学传到邻国日本,在近代史上影响了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章太炎先生曾有定论:“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也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心学智慧于个体解放,于组织跃迁,于社会转型的良性影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心学原典《传习录》之于普罗大众而言,不论泛读还是精读,也还有着不小的难度与障碍,这也是毋庸讳言的。而且随着心学渐成显学,原本不少反对理学并超越理学的思想精华,反倒成为俗世中理学家们彼此标榜甚至奇货可居的理学“新说”或“旧论”。究其原因,一是自宋明以来,理学作为历代王朝的官方学说,对国人的影响与桎梏太过巨大。二是心学本自理学中来,作为儒家学说与思想体系中独特的分支,不论是在本体论还是方法论上,甚至在很多基本概念的界定与使用上,心学与理学本就有很多交集乃至重叠之处。所以,在心学的研究上,厘清一些关键之处的区别已属不易,而在传播领域,要精准地还原心学思想的精髓并使之深入人心,无疑就更具挑战性了。
好在心学原典《传习录》的内容本身是生动而活泼的。《传习录》共分上、中、下三卷,上、下卷主要是王阳明与弟子、友人的论学问答,中卷主要是王阳明的论学书信。其中,上卷内容王阳明曾亲自审定,中卷书信则出自阳明先生亲笔,下卷内容是王阳明身后门人弟子补录。据此,我们知道《传习录》的内容其实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需要说明的是,《传习录》原书并无序号,为方便今天的读者阅读、记诵,现参照陈荣捷先生《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添加了编号。
《传习录》虽然本质上是一本哲学经典,但其在深邃的理性光芒之外,依然充满着极富生活气息的感性色彩。故而,对于后学来说,最贴近《传习录》的方式,可能并不是纯学理式的训诂与注疏,或辨析与论述,而是像一个五百年后的“旁听生”一样,穿越时间的沟堑,在阳明先生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的课堂上,在阳明先生与弟子们的问答思辨中,收获一种感悟,获取一份心得。这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也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这也是本书为什么选择从评点入手,去走近这部伟大的心学经典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