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王阳明

王阳明

2024-07-11

基本信息

王阳明

王金锋 著

出版时间:2020-01-01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10449

 

书籍介绍

本书选自“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此套丛书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例如中国的孔子、屈原、李白、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等,以他们的成长历程、人生发展为线索,采用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来表现,而不是进行冗长的说教性论述,以便使广大青少年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共鸣,进而得到启发。

目录

一、立志成为圣贤

传奇的出生经历

顽皮的天才少年

用计谋改变继母

超出常人的志向

莫名失踪的新郎

向大儒请教学问

失败的格竹实验

 

二、宦海跌宕起伏

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开启仕宦的生涯

公务闲暇访名山

到阳明洞天修炼

在山东主持乡试

因上书被捕入狱

 

三、患难方见真知

侥幸逃脱悲剧命运

绕道福建到达南京

奔赴贵州的龙场驿

初到异乡的清贫生活

异乡人的五味杂陈

在贵州的讲学生活

 

四、立下不朽功绩

调任江西庐陵知县

三人的誓约求学

到赣南平定叛乱

清剿池仲容集团

教化赣南百姓

平定宁王叛乱

 

五、晚年理想追求

立功反受到陷害

坦然地面对荣辱

在家乡立院讲学

人生的最后一战

 

书籍试读

在明代浙江余姚城的中心偏西,姚江北岸,有一座苍翠的山,名叫龙泉山,又称灵绪山、屿山。虽然其高度不到二百米,但是登上山顶眺望,余姚全城景色仍可尽收眼底。

龙泉山风景优美,山腰有泉,泉水不大,但终年不涸,此泉名龙泉,号称“天下第一泉”,龙泉山因此得名。姚江从山脚潺潺流过,形成“龙山舜水”一大景观。

龙泉山不仅以景美境幽取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相传宋高宗曾经登临此山饮水,觉得泉水甘洌,并说泉好风景更好,因此便建立“更好亭”。

在龙泉山的北麓有一处居所,其中住的是秀才王华一家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初冬的一天,王家传出妇女分娩时的痛苦呻吟。原来,秀才王华的妻子郑氏要分娩了。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王阳明。

相传王华家的远祖是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王羲之和王导。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导是王羲之的堂叔,是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经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不管王华一家是否确实为“琅琊王氏”后人,但这种出身于贵族名门的意识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他们一家人,规范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潜意识之中给他们提供了向上的精神动力。

对王华一家产生更直接影响的是他的五世祖王纲。王纲,字性常,与两个弟弟秉常、敬常一并以文章名于元末。王纲堪称文武全才,尤其擅长相术,据说还曾在终南山道家赵缘督门下学过卜筮之法,可以说有点通天彻地的本事,在元末是颇有声望的人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纲年轻时与大明国师刘伯温交情不浅。在挚友刘伯温还过着闲云野鹤般生活的时候,王纲曾对他表露过心境:“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这话大意是:“我喜欢住在山里清静的地方。你以后做了官,千万别拖我一起去,那就最好了。”

不过王纲这种闲适并没维持太久,元灭明兴时,刘伯温向朱元璋举荐了王纲。时年王纲已经七十岁了,碍于老友面子只得出山。朱元璋亲自策问治国之道,王纲的回答让朱元璋十分满意,于是朱元璋让他担任兵部郎中。

后来,王纲被派去平息潮州变乱,据说事成后在回京路上被海盗杀害。他儿子王彦达由于没钱买棺材,只能缝羊皮包裹父亲遗体归葬于乡。可是,朱元璋竟然对此事漠不关心。因而.王家的人对朝廷寒心了。王彦达回了老家余姚,在秘图湖边盖了间小房,给自己取了个“秘湖渔隐”的雅号。

王彦达去世时留下遗言,要子孙世代以耕读为业,不要去做官。他临终前把祖上留下来的书都传给了儿子王与准,并嘱咐儿子说:“给你这些,只为别荒废了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指望你去当官。”

王彦达的这个决定,使王氏几代都不求闻达,而致力于读书,为王华家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王华的曾祖王与准,字公度,他恪守父训,不愿做官,早年闭门力学,尽读先世遗书,精通《礼》《易》,著有《易微》数千言。他也继承了家传的卜筮绝学,为人占卜百测百灵,因此名声远扬。

永乐大帝登基后,派官员到处搜寻人才。王与准害怕官员找到他,让他去做官,便逃进深山,不小心从石崖上掉下去摔伤了脚,于是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遁石翁”。征召王与准的官员见他受了伤,于是改征他的次子王杰入朝为官。

王华的祖父王杰,字世杰,自号槐里子,世称槐里先生,是王家又一才子。他幼时即有志求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以及诸位大儒的学说。

后来,王杰赶上大考之年。按考试规定,考生需要散发脱衣并接受检查以避免作弊。王杰觉得这是侮辱,连考场也没进,转身就走。后来,他多次受明王朝征召,均以父母年迈为理由拒绝。王杰的母亲在临死前,告诫他一定要出仕为官。王杰谨遵母命,接受了朝廷的征召做了贡太学。在王杰潜心研学的一生中,他著有《易说》《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数卷。

王杰有个儿子叫王伦,字天叙。王天叙喜欢竹子,他在自己住的小屋周围种了不少竹子,因此得了个雅号“竹轩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