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华杉 著
出版时间:2024-02-01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82495
书籍介绍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吃透了阳明心学的本义,对于书中讨论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详细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地把《传习录》讲透。全书语言通俗有趣,论述古今结合,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让你从思想的源头读懂“阳明心学”。
作者介绍
华杉,1971年生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新田坝村。现居上海。中国知名广告人、企业家、畅销书作家。
华杉先生自幼熟读经史,兵书战策、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观点自成一家。每晚九点半睡觉,清晨五点起床,用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的时间写作,日日不断,即便出差出国住酒店,进医院住病房也是一样,十余年来出版了四十余部传统文化和品牌营销著作。“华杉讲透系列”畅销百万册,已经成为历史普及读物中的标杆品牌。
目录
第一章 传习录序
读书不能知行合一,就是玩物丧志
第二章 传习录上
心即理也,你自己心里都明白
凡事能“走心”,自然左右逢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行的三重境界: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
……
第三章 传习录中
诚意正心,是一种内心宁静的状态
对标圣人
心存敬意,深信不疑,切实笃行
心是一个整体,要向心中求理
走正道,立正命
……
第四章 传习录下
身、心、意、知、物都是一个东西
静不下来,是因为心不正
学问之道无他,不自欺而已
每个人胸中都有个圣人
“致知”二字,真是千古圣传之秘
……
书籍试读
王阳明回答说,《康诰》里的“作新民”,是要殷商旧地的民众振作起来,做周朝的新人民;而朱熹的“在新民”,不是要人民自新,而是自己去使人民新。这两个“新”字含义不同,怎么能作为凭据呢?
我们来仔细探讨一下《康诰》中的“新民”是什么意思,先看看《康诰》的历史背景。康叔是文王的第九子、周公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灭商之后,商国人叛乱,周公平叛后,将康叔封在殷商故地,成立卫国。
在康叔就国赴任之前,周公起草了《康诰》,作为给他的政治指导。里面就有这句话:“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意思是,好了,你还很年轻,应该弘扬周王的期望,保护殷商旧民,也算是帮助周王顺应天命,让人民振作起来,“作新民”。这里的“作新民”,到底是让那些曾经反叛的人民振作自新,还是让康叔以自己的“明明德”去振作他们,让他们“新”?好像都可以说得通。
这段公案,我觉得可以用王阳明在另一个场合对弟子的教导来解决。有弟子问他一些先贤大德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定义和意见,问他谁对谁错。王阳明回答说:“你还管人家圣人的对错?圣人说话,各有不同角度,你只要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行动上践行就是。”
同样,在是“亲民”还是“新民”这个问题上。朱熹和王阳明也是角度不同,两位老师的意见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不要去辩谁对谁错。我们学了朱熹的思想,又学了旧本的思想,不是还赚到了吗?
王阳明接着说:“‘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
“作新民”这一句和前面的“在亲民”没关系,是两回事,所以不能因为后面有“作新民”,就说前面应该是“在新民”。而“在亲民”的下文“治国平天下”等,和“新民”也没关系,怎么能改呢?
我觉得也不能说没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自新;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新民。这样看的话,也可以说关系很大。所以只能说是角度不同吧!
王阳明接着引经据典讲“亲民”的依据——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一句也出自《大学》,君子尊敬贤德的人,亲爱自己的亲人。风行草偃,老百姓也跟君子一样去亲爱自己的亲人,这样天下就亲爱和睦了。
“如保赤子”这一句出自《康诰》,是说要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人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句也是《大学》里的,意思是,人民喜欢的我就喜欢,人民厌恶的我就厌恶,这就是民之父母。
以上这几句,都符合“亲”字的意思。继续往下说,“亲民”犹如《孟子》中说的“亲亲仁民”。先要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由近及远,就能对人民仁爱。所以,“亲之”就是“仁之”。对自己家人叫“亲”,对天下百姓叫“仁”,如果一个人跟自己家人都不亲,就不可能对别人仁。
“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当时世风败坏,“百姓不亲,五品不逊”,老百姓家里都不亲睦。于是舜就任命契为司徒,主管教育,恭敬地推行五种伦理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让百姓能亲近和睦。
后面又讲到《尧典》里的“克明峻德”,就是“明明德”的意思,从“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就是“亲民”,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尚书·尧典》中的原句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的“百姓”不是指庶民,而是百官族姓。“平章”的“平”是分辨,“章”是彰明。尧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后,又使各部落协调和顺,天下从此也就友好和睦了。这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又如孔子说的“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亲民”本身就包含教养、教化的意思,改“新民”之后,反倒把范围缩小了,跑偏了。
那么,“亲民”有没有包含教化的意思呢?如果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那就没有教化的意思。
王阳明这一“论证”,我也觉得他讲过了,都有教益,但并不能相互佐证。我们还是亲民、新民都学习,都笃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