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图解传习录

图解传习录

2024-08-09

[明] 王阳明 著,思履 注

出版时间:2019-05-01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2292

 

书籍介绍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篇是王阳明的人生传记,详细介绍了他传奇的一生。中篇选取了二百多条王阳明箴言,并加以解析,从“持纯粹心,做至诚人”“立志由心,量力而行”“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九个方面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下篇《传习录》,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注释和译文,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一本书,既可以了解王阳明颇为传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传千古、响彻中外的心学思想,还可以品读被奉为儒学经典的名著《传习录》。

目录

绪论

王阳明生平

王阳明的学说

阳明心学对世界的影响

王阳明的文学与书法造诣

 

上篇 大儒王阳明

第一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第二章 求学生涯——吾当上下而求索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第四章 贬谪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第五章 仕途转机——守得云开见月明

第六章 巡抚新命——文攻武卫,屡建战功

第七章 皇城闹剧——自古英雄多磨难

第八章 最后行程——此心光明,千古毁誉随风散

第九章 “心学”影响——传薪有人,经久不衰

 

中篇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第一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第二章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第三章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第四章小赢靠智,大赢靠德

第五章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第六章减一分人欲,得一分轻快

第七章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第八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第九章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第十章与逆境共处,吃苦如吃补

第十一章静察己过,不论他人是非

第十二章嘴上带尺,脚下有路

第十三章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第十四章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第十五章在不显不露中出头

第十六章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第十七章成事在谋,谋事在断

第十八章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第十九章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下篇 《传习录》

卷上

徐爱录

徐爱跋

陆澄录

薛侃录

 

卷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答周道通书

答陆原静书(一)

答陆原静书(二)

答欧阳崇一

答罗整庵少宰书

答聂文蔚(一)

答聂文蔚(二)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卷下

陈九川录

黄直录

黄修易录

黄省曾录

钱德洪录

钱德洪附记

黄以方录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

 

书籍试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大学者张载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来形容王阳明的一生亦不为过。

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委靡的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王阳明生平命运多舛,屡试未中,及第之后入朝为官,在任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刘瑾等宦官为政,被贬谪为龙场的驿丞,后来受朝廷重用,平乱屡建世功,荣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学术思想方面,他钻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对“存天理、去人欲”之说产生了疑惑,认为朱子学说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学,“心学”才能解释其中的困惑,从而转学陆九渊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

综观王阳明的生命历程,虽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中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者。”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可见,王阳明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传承和立新两方面有着重要地位。王阳明的思想流传千古,响彻中外,不仅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人都从中受益,有着“日本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他的经营哲学中无不渗透着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够相分离的,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该书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等观点,经由王阳明亲自审阅。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除了回答有关知行合一、格物说等问题之外,还讲了王学的内容、意义以及宗旨,另还附有两篇阐释王阳明教育观点的短文。卷下主要是说致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记载了他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旨在呼唤人的本体意识,着重强调个体本身的价值和自我人性的修养。心学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的社会也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