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 朱熹与王阳明
杨天石 著
出版时间:2023-12-01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73013811
书籍介绍
本书收录杨先生已出版的《朱熹及其理学》《朱熹学术思想四论》《王阳明及其心学》以及研究旧时所称“王学左派”的《泰州学派》等四种著作,并附录其曾写过的关于儒学、佛学和思想史的文章,本书对“理学”和“心学”的分歧,发前人之所未发,对“泰州学派”的评价也完全不同于前人,是一部集合作者多年哲学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学术作品。
作者介绍
杨天石,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编 朱熹及其理学
第一章 改铸儒学的新需要
第二章 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
第三章 社会政治思想
第四章 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
第五章 “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
第六章 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
第七章 “克人欲、存天理”的修养论
第八章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
第九章 鹅湖之会与朱熹、陆九渊的异同
第十章 义利之辨与朱熹、陈亮的分歧
第十一章 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
第十二章 朱熹与世界
第二编 朱熹学术思想四论
第一章 经学思想
第二章 史学思想
第三章 文学思想
第四章 教育思想
第三编 王阳明及其心学
第一章 农民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
第二章 牧师和刽子手的双重职能
第三章 先验论的哲学思想
第四章 复归“良知”的“格物”论
第五章 合二而一、颠倒头脚的知行关系
第六章 满街都是“圣人”
第七章 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第四编 泰州学派
第一章 “天坠”之梦说明了什么
第二章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
第三章 “身”为天下、国家之本的“淮南格物”论
第四章 “天然自有”“现现成成”的道德论
第五章 所谓“百姓日用是道”
第六章 王襞及其弟子韩贞
第七章 颜钧、罗汝芳、何心隐思想
第八章 耿定向对于李贽思想的否定
结束语
后记
附 录
书籍试读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宋朝,社会经济有充足的发展,但是国力却十分孱弱。在《看镜有感》一文中,鲁迅说: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唯独在国内特多繁文缛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闳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鲁迅的看法相当有见地。和汉、唐比起来,宋王朝的统治体系日趋严密,明显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豁达闳大之风”。
宋王朝建立于唐末农民大起义和五代的分裂割据之后。前者使赫赫炎炎的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后者造成了持续五十余年的混乱,像走马灯似的变换出五个朝代、十个割据政权。官僚们今日臣晋,明日降汉,后日下拜于周,几乎不知道儒学长期标榜的“忠义”等伦理为何物。这种情况迫使宋朝统治者开国伊始就不得不认真地思考对策。太祖建隆二年(961),赵匡胤问他的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怎样汲取唐末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经验,为宋王朝制订“长久”之计,这不仅是赵匡胤,也是宋代一切有远见的思想家所关心的。道学,可以说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回答。
宋王朝制定的国策是:防内重于防外。太宗赵匡义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也。”(《宋绶传》《宋史》卷二九一)基于这样的认识,宋朝统治者对辽、西夏、金等王朝的诸多侵扰,长期采取妥协政策。景德元年(1004),宋真宗和辽订立澶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方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徽宗宣和七年(1125),女真贵族乘灭辽余威,率军攻宋,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太上皇徽宗和他的儿子钦宗。建炎元年(1127),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仓皇南逃,直到建炎四年(1130),才在杭州建立了偏安政权。绍兴九年(1139),秦桧代表赵构接受和议:宋向金称臣,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宋王朝又是个残酷压迫、剥削农民的王朝。由于以“不抑兼并”为国策,官僚大地主阶级疯狂地占有土地,“千顷而不知止”。广大农民无地或少地,不断沦为“佃客”,被迫以收入的五成至八成向地主缴纳地租,忍受利息高达百分之二百至三百的高利贷剥削。此外,农民还要承担宋王朝的各种赋税,从事无偿的劳役,生活极为困苦。和王安石同时的青年诗人王令在《梦蝗》一诗中写道:
一面是“一身万椽家”,一面则是“贫者无室庐”;一面是“一口千仓储”,一面则是“贱者饿无食”。这正是宋代社会贫富悬殊、贵贱迥别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