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籍库 索引库 全文库 法帖库 乐童库 专家库 阳明百科 藏书馆 论道阳明 事记
  1. 当前位置
  2. 藏书馆
  3.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

2025-02-11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

焦堃 著

出版时间:2021-10-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3552

 

书籍介绍

本书以《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为题,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晚明阳明心学流行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派中人的政治理念和活动。主要采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对前人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辩驳。如针对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转向觉民行道的看法,认为王阳明的弟子群体以地方上的中下层士人,具体来说则是举人、生员为主,因而王阳明的传道路线应当归结为“觉士行道”。而在政治上,王阳明顿悟之后也并未放弃对朝廷局势的关心。“大礼议“之际,王阳明曾向其在朝的弟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试图通过这些弟子来对政局加以引导。其讲学传道之际着眼于中下层士人之培植,也正是出于对这些弟子将来入仕之后能够挽救政治之颓势的期待。而心学所针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士大夫阶层自身之弊病。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此种弊病之明显的归结,便是内阁之专权植党、排斥异己。阳明学派自阳明起便提倡士大夫分权共治的精神,其后学亦承袭了此种理念。自嘉靖以后,学派中人或抵制内阁而屡遭打击,或入主内阁而兴盛一时。进入万历后,由阁部之争而招致党争大炽,学派中虽有稍向内阁靠拢者,但终亦不能为阁中之所容,余者则渐为反内阁的新生力量东林派所吸收。

作者介绍

焦堃,男,1985年生,江苏邳州人,现任武汉历史学院讲师。日本京都博士,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德国特里尔汉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思想与政治史、明代中朝关系史。发表学术及译文十余篇,并翻译出版《宫崎市定中国史》等著作四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王阳明的早年经历及其思想形成

第一节 王氏家族的命运与明代前中期的政治氛围

第二节 王阳明入仕之后的文学交游

第三节 王阳明在李东阳门下的活动

第四节 龙场顿悟的政治背景

第二章 阳明学派的形成过程及成员的社会地位分析

第一节 王阳明讲学传道的大致经过

第二节 王阳明在贵州的讲学活动——主教文明 书院的背景

第三节 王阳明在湖广的早期弟子

第四节 王阳明弟子社会地位分析

第五节 王阳明的传道策略及其背景——兼与薛瑄、 吴与弼相比较

第三章 阳明学派与“大礼议”

第一节 “大礼议”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王阳明及其弟子等对内阁的批判

第三节 “断断休休”:阳明一派的政治理念

第四节 阳明派士人与世宗支持者政权

第四章 阳明后学与晚明内阁政治

第一节 嘉靖前期阳明后学的政治境遇

第二节 严嵩与阳明学派命运的转折

第三节 徐阶与阳明学的全盛期

第四节 党争背景下阳明学派的分裂与困境——兼论 阳明为东林之先驱

第五节 阳明学派中的讲学山人

书籍试读

关于王氏家族的情况,钱明先生在其《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书的上篇第一章《王阳明的世家及后裔》中做了详细的考证。据此书所言,王阳明所属的姚江王氏秘图山派可追溯到东晋的王导,后在两宋之交由北方南下,最后辗转定居于王阳明的乡里余姚。不过此乃王氏先世之事,年代既已久远,与本书的主题亦无太大干涉。此处需要关注的,是进入明朝之后王氏家族在政治上的处境。王阳明之子王正亿曾编纂过《阳明先生家乘》一书,此书后以“世德纪”为题,被收入隆庆年间刊行的《王文成公全书》之中。《王文成公全书》即今日整理出版的各种《王阳明全集》的底本。《世德纪》中收录了自王阳明的六世祖王纲起直至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为止的王氏家族先人的传记、墓志、行状等资料。王纲生活于元末明初,因而《世德纪》中的资料恰好是讨论王氏家族入明以来基本情况的完整第一手材料。依据其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勾勒出这一家族在明朝建立之后直到王阳明这一代为止的境遇变化情况。

据王纲的传记《王性常先生传》所记,王纲“有文武长才”,少时与友人“往来山水间”。刘基还未成为明太祖朱元璋的谋士时,王纲便曾与其交往,并谓刘基“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表达了自己不愿出仕的志向。然而后来刘基还是将其推荐给了朝廷,故而在洪武四年(1371),已经七十岁的王纲被征至京师,受到朱元璋的接见,并被授予兵部郎中的官职。不久之后,王纲就又以广东参议的身份被派往形势不安定的潮州地区去“督兵粮”,参与平定地方的动乱。在返程路过增城时,王纲被海寇所掳,最终遇害。同行的王纲之子王彦达幸免于难,用羊皮将父亲的尸体运回乡里归葬。

在笔者看来,王纲的经历,正是明初知识分子所处政治生态的一种反映。社会底层出身的朱元璋甫立新朝,不少知识分子对此并不认同,不愿合作。王纲对刘基表达自己不想出仕的愿望,或许也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而对待地方士人的这种态度,朱元璋采取了高压态度,甚至设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的罪名,以征召等手段强迫各地知识分子出仕。清廷官修之《明史》(以下简称《明史》)中云:“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谟被征不仕,皆诛而籍其家。‘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之科,所由设也。”王纲以七十高龄而出仕,大概也是迫不得已。而朱元璋以重典治吏,对待出仕的文人官僚态度也极为苛酷,稍有过错辄加以重罚……